編者按:喜看金秋,黨的十八大召開在即。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喜迎盛會,本網在前段時間刊發“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系列報道的基礎上,濃墨重彩推出《喜迎十八大》專欄,全景展現麥積區改革發展新成就,將全區迎接十八大氛圍推向新的高潮。
麥積區 土地流轉興“三農”
(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
30多年前,分田到戶拉開了農村改革開放的大幕。然而,“一年越過溫飽線,多年沒過富裕坎”,也成了困擾“三農”的大難題。
近些年來,我國農村以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契機,開啟了新一輪改革。在我省天水市麥積區,隨著一股積極流轉土地熱潮的興起,廣大農民開始了“富裕坎”前的快速起跳。麥積區委書記張智明說,土地流轉已經成為開拓“三農”工作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助推器”。
人地兩“活” 城鄉一體
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人地兩“活”,才能搞活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麥積區是農業大縣,全區60萬人口,農業人口達45萬,耕地只有72萬畝。面對人多地少的困境,多年來,麥積區決策層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
麥積區一個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加快土地流轉,走現代農業之路。
中灘、石佛、渭南,是麥積區三個農業鄉鎮。一段時間以來,這里的土地成了“雞肋”,農民普遍反映,種田效益不高,還把人“綁”得死死的。然而,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的落戶讓這里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個基地,就是天水威龍果園股份有限公司鮮食葡萄生產基地。該項目由山東威龍集團與天水市合作建設,計劃投資5億元,發展6萬畝鮮食葡萄。目前,完成投資2.6億元,共完成土地流轉1.72萬畝,栽植葡萄苗木近1.4萬畝。
土地流轉,“活”了土地。與以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相比,如此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實現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徹底改變了農業發展方式。阡陌縱橫之間,一個優勢農業產業正在崛起,令祖祖輩輩種田為業的農民大開眼界,在廣袤的田野上植入了現代農業的基因,輻射帶動周邊廣大農民進行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實現增產增收增效。
土地流轉,也“活”了農民。土地流轉解放了勞動力,使大量“亦商亦農、亦工亦農”的兼業化農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同時,由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許多農民在本地實現了轉移就業。據介紹,這個鮮食葡萄基地完成土地流轉后,將有300多名農民在基地上班,真正由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
對農民來說,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流轉一份土地,“活”得多份收入。在中灘、石佛、渭南三個鄉鎮,土地流轉后,農民除了收入每年每畝土地900元租金外,還可以到基地打工拿工資。而且,對流轉土地農戶65歲以上老人,公司每人每年發放500元生活補貼。現在,公司年付租金、農民務工費、老人生活補貼共計2400余萬元,當地農戶收入較流轉前有了明顯提高。
人地兩“活”,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土地流轉促進了城鄉之間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轉和優化重組,逐步形成了城鄉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麥積區通過土地流轉吸納社會各類投資達2億多元。
(天水威龍果園股份有限公司鮮食葡萄基地)
產業富民 根深葉茂
多贏的結果,讓土地流轉成蓬勃之勢。截至目前,麥積區共流轉耕地面積8.5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1.9%;涉及農戶2.8萬戶,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農戶總數的28.6%。
尤為可喜的是,麥積區根據產業發展現狀和區域布局,不斷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實現了產業發展和土地流轉的雙促進、雙提升,讓富民產業在流轉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結出了果。
麥積區是著名的蘋果之鄉,“花牛”蘋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曾榮獲中國優質蘋果金獎,成為我國唯一可與美國蛇果抗衡的著名品牌。
近年來,“花牛”蘋果特色產業流轉土地4.5萬畝,占全區流轉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隨著土地流轉工作的深入開展,麥積區的蘋果產業實現了量的擴張、質的飛躍。
花牛鎮南山流域地處城郊,土地撂荒現象比較嚴重,尤其是山地,幾乎荒廢,十分可惜。2007年,麥積區啟動了南山萬畝優質花牛蘋果基地建設這一富民工程。武正全等人敏銳看準了花牛蘋果的潛力和優勢,注冊成立了新民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發展社員171戶,流轉土地2800畝,按照“分戶作務、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原則進行標準化生產。
為了延伸產業鏈條,該合作社自籌資金建成2000噸氣調庫1座,建成3500平方米分選精包車間并安裝生產線1條。為了拓展銷路,合作社積極組織銷售人員,在北京、浙江等城市建立了營銷網點。為了提高蘋果品質,合作社引進旱作果園節水灌溉等4項技術,推廣瓦麗短株等5個新優品種。
通過土地流轉,原來的撂荒地變成了社員的“綠色銀行”,真正實現了興果富農的目標。2011年,該合作社銷售蘋果5000噸,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社員戶均收入17萬元,畝均純利潤2萬元。
產業發展多種多樣,土地流轉模式也各不相同。在麥積區,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創新,已經形成了多種土地流轉模式。其中,有龍頭企業流轉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模式,還有政府示范園區流轉模式、種養大戶流轉模式等。
流轉一片土地,建設一個基地,崛起一個產業。近幾年來,通過土地流轉,麥積區已建成了城郊南山花牛蘋果基地、社棠中山葡萄基地、天水威龍果園股份有限公司鮮食葡萄基地、三新陽片區高效農田和畜禽養殖示范區等一批在天水乃至全省有較大影響的農業產業綜合示范點,果品、蔬菜、畜牧等農業特色產業優勢更加明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麥積區先后被評為中國果品產業龍頭縣區、全國農業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和全省綠色食品示范縣區。
(社棠中山葡萄基地)
聯利聯心 和諧流轉
土地流轉,和諧才是生產力。麥積區土地流轉面積迅速擴大,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黨委政府的因勢利導,與農民意愿、農村發展實際需求高度合拍。
為了保證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進行,麥積區于2008年成立了全省首個縣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各鄉鎮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所,行政村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點,確定了土地流轉信息員,逐步建立健全了區、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
與此同時,麥積區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扶持土地流轉。2007年,區上出臺扶持政策,對在三新陽片區及城郊南山花牛蘋果基地集中連片流轉土地500畝以上的,由區財政按照退耕還林標準(230元/畝)補助三年;對在三新陽片區發展設施農業示范作用明顯的項目,按土地流轉雙方合同約定的租金補助一年。2011年8月,區上把土地流轉范圍擴大到了全區適宜發展規模化、產業化農牧果業的全部地區。扶持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對土地流轉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土地是農民的基本保障。只有流轉而不失保障,才能真正促進土地流轉。為此,麥積區堅持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土地流轉工作的關鍵來抓。天水威龍鮮食葡萄基地不但優先安排土地流轉農戶在基地打工,還為土地流轉戶中65歲以上的村民給予補助,既解決了土地流轉戶的后顧之憂,又為企業解決了用工問題,從而穩定了流轉關系。
土地流轉離不開有效的監督管理。在具體操作中,麥積區完善土地流轉規章制度,嚴把土地流轉對象核實關、合同簽訂程序關、合同內容完備關“三關”,減少了糾紛,讓農民放心流轉、自愿流轉、積極流轉。
正是多管齊下的因勢利導,有效維護了流轉雙方的利益,促進了土地流轉的良性循環。以天水新民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它將土地流轉與組建農民合作社有機結合起來,土地股份作為利益聯結機制中有效成分,一方面,風險共擔、利益均衡,真正形成既聯利又聯心的緊密聯接機制,同時,農民既是勞動者又是資產所有者,是企業的主人,可直接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九龍山花牛蘋果基地)
(甘泉鎮的天水森泰農業綜合示范基地)
(盛龍三陽川萬畝鮮食葡萄基地建設已完成投資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