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13/BeyondPic/2009-12/23/200912231032055193.jpg)
產業興旺 村容美觀
位于西秦嶺北麓、渭河中上游的天水市麥積區,是甘肅省和天水市的“東大門”。2007年,在省、市農發部門的爭取和大力支持下,麥積區被列為首批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試點項目縣,這為該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了新活力。四年來,省、市、區政府千方百計加大財政投入,整合部門建設項目,積極引入和扶持龍頭企業,努力把新農村試點項目做大、做強、做優,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探索經驗,創立樣板。如今,項目區基礎設施根本改善,村容村貌顯著變化,種養產業快速發展。項目區農民群眾從項目建設成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
麥積區總面積3480平方公里,現轄11個鎮、6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0萬,其中農業人口45萬。轄區四季分明,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土特產豐富,品質優良。以“花牛”蘋果、“下曲”葡萄為主的果品和畜牧養殖業、蔬菜產業,是該區農業的三大支柱。麥積區歷史文化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畫卦山、石門山森林公園、曲溪森林公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是中外游客尋根祭祖、旅游觀光的勝地。
重點扶持 真抓實干
據了解,麥積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試點項目區規劃在中灘鎮東南部,規劃面積1.45萬畝;內容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工程、公共服務、培訓推廣五大項,25個子項目工程的建設。與項目區相接的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可以為項目實施提供技術支撐。貫穿項目區東西的“雷張公路”與310國道相接,是進出項目區的便利通道。
為了確保新農村試點項目順利實施,麥積區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和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負責人任副組長,區財政局和中灘鎮等21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試點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在張白項目村掛牌成立了項目建設指揮部。項目建設列入全區年度重點工作考核,逐級簽訂了項目建設責任書。
立項之初,麥積區政府就率先投入170萬元,用于項目區主通道“雷張公路”及沿線的拓寬補助。項目啟動后,省、市、區農發及財政部門在完成600萬元配套資金后,又增加266.5萬元,用于大型永久性宣傳標志和張白及蒲甸兩村人飲入戶、文化廣場等配套工程,扶持標準化養殖小區和新宅小區建設。此后,省農發辦又增資150萬元,區財政增資130.8萬元,用于“農發大道”為主的生產區路面硬化,以提高通行能力,降低管護費用,延長使用壽命。為了促進種養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區財政向項目區先后投入517萬元,用于首年地租補助、養殖圈舍和大棚建設的獎勵資金。四年來,省市區三級農發財政部門共投入計劃外項目建設資金1234.2萬元。
新農村試點項目在中灘鎮的立項實施,對該區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區委區政府抓住這個大好機遇,確立了“把三新陽地區建成全市最大的高效農業主產區和畜禽養殖示范基地”的戰略規劃,制定出臺了《三陽川高效農業和畜禽養殖扶持獎勵暫行辦法》。同時,由區政府牽頭,引進天水威龍果園公司等6家龍頭企業,入駐項目區,發展規模化種植業和養殖業。產業化的發展,已經把農民從單門獨戶的傳統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一代新型農民正在成長。
![](/Files227/BeyondPic/2011-9/20/1108011502e890622a9e3b4dd7.jpg)
成果豐碩 前景喜人
四年來,新農村試點項目先后完成了老宅改造、新宅展示、高效果園、設施農業、標準化養殖、經營機制創新等6個示范區的建設。建設初期,區上選擇班子能力強的張白村率先進行“老宅區改造示范”建設,這大大加快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在張白村“老宅改造示范區”帶動下,項目區全部實現了自來水入戶、村道硬化、排水渠襯砌、干道亮化、環境美化和垃圾集中處理,項目區告別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活動場所差、人飲高氟水、垃圾無處倒”的生活歷史。
“新宅示范”提升了鄉村居住水平。在尊重民意,從實際出發的基礎上,新農村試點項目以“傳承鄉村住宅文化,展示現代住宅功能,推進農村住宅小區化”為目標,利用村上15畝坑洼地,建成了“新宅示范區”。示范建設新住宅42戶,戶均面積139平方米。地方財政投入12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工程,引導和拉動群眾投資790多萬元,用于房院建設和裝修、以及生活設施購置。“新宅示范區”的建成,還帶動周邊鄉村建成住宅小區3個,230戶農民喜遷新居。
以地方財政扶持引導、經營者為投資主體的“標準化養殖示范”,引領養殖業發展方向。2007年5月,在張白村舉行了“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建設啟動儀式,同年12月,區政府為這個標準化養殖示范區舉行了竣工剪彩儀式,并且當場兌現了30萬元獎勵資金。四年來,項目區先后建成標準化養殖場3個、擴建仔豬繁育場1個,年仔豬育肥能力達2.4萬頭,年產仔豬能力達1.7萬頭。
“設施農業示范園區”,樹立了蔬菜種植的樣板。2010年,天水市政府加大“菜籃子工程”建設力度,區委、區政府及時調整產業布局,以“設施農業示范區”為樣板,在項目區規劃了3000畝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至目前,項目區已建成各類設施蔬菜大棚1600畝,引領全區共建成設施蔬菜基地7個,總面積1.16萬畝。
“高效果園示范區”,帶動種植業走向節水化。為了推廣高效種植和節約用水,在張白村建成了300畝“高效果園示范區”,全部配套噴灌設施,栽植“花牛”蘋果和美國大櫻桃。果園于2010年掛果,2011年果品產量即倍增,且品質優良。高效節水技術的推廣運用,使園區土地每畝平均年節水200立方米,減少灌溉成本140元。目前,項目區果品基地、設施蔬菜等高效農田共實施節水灌溉1210畝。
“經營機制創新示范”,促進了土地經營集約化。針對項目區土地經營分散、資源利用低、土地出產低的土地生產經營方式和歷史形成的帶狀田、袖珍田、凹凸田等不利于產業發展的狀況,在張白村建立土地“經營機制創新示范區”。通過小塊并大塊、凹凸改平坦,適度集中經營等舉措,促進了土地和勞動力的“雙流轉”“雙增收”。至2011年7月,以張白村“經營機制創新示范區”為主的經營模式,為項目區流轉土地4500畝,同時促進了天水威龍果園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龍頭企業和3家種植大戶的規模化經營。
按照“農業增效、企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指導思想,項目實施以來,新農村試點項目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推進等綜合措施,發展種養產業,壯大龍頭企業,從土地增效、產業增量、勞務增值等方面,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四年來,在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下,天水眾興菌業公司等7家龍頭企業,共吸收剩余勞動力3.8萬人,支付勞務費1.5億元;項目區有3500名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土地流轉還為農民帶來1244萬元的地租收入,農民在種植基地務工收入累計超過2800萬元。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2056元,增加到2010年的3300元。項目建設已經實現了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預期目標。
今天,沿“農發大道”自西向東,從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開始,依次是生物質發電廠、仔豬繁育基地、千畝設施蔬菜、鮮食葡萄基地、櫻桃蘋果園、仔豬育肥場、沼氣能源工程等建設成果展示。項目區的生產設施水平與非項目鄉鎮和全區平均發展水平比較,超前5至10年。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探索經驗,創立樣板。項目區總體上呈現出產業興旺,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