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天水,到處綠意融融,瓜果飄香。走進位于麥積區渭南鎮阡陌縱橫的三陽川六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基地,記者被眼前一望無際、規模化生產程度如此之高的場景深深吸引,而在田里正在忙碌著給葡萄拉架的一組組農民,構成了一幅純美、和諧的田園風景——這里,就是天水最大的土地流轉所在地。
近年來,麥積區以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先后建成了以城郊南山萬畝優質花牛蘋果基地、三新陽片區“兩個最大”和三陽川六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基地為龍頭的一大批農業產業化生產示范點,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
讓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
麥積區是一個有著農業人口45.3萬、占全區總人口75%的農業大區,人多地少是基本區情。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更大的效益?該區的做法是:走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之路。而要實現農業產業化,土地流轉則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前提,麥積區在不斷探索中創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近年來,該區按照“政策鼓勵、協會搭橋、規模增效、典型示范”的思路,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以龍頭企業、主導產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等帶動為主,采取出租、轉包、轉讓、互換和入股等形式,完成土地流轉面積達6.26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近10%,為農業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花牛鎮果農武正權等人在二十里鋪村流轉集中連片土地,成立了新民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果園實行統一標準化管理,建成樣板園千余畝,示范并帶動了雪源公司等一大批企業大戶;甘江溝萬畝花牛蘋果示范基地是該區繼南山蘋果基地后新建的又一示范點,參與建設的百佳信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會學告訴記者:“黨的土地流轉政策好,讓我們增加了收入,也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發展。”
土地流轉富了農民群眾
麥積區三陽川十二萬畝有機水果出口基地及配套加工項目,是該區2007年引進的天水乃至甘肅農業產業化方面的重點龍頭項目,涉及渭南、中灘、石佛3鄉鎮,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2.2萬畝。如此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失地農民的生計現狀如何呢?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該區對涉及區域不同年齡段的農民,在充分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或優先保證在基地從事務工,或介紹到山東等地外出務工,并對65歲以上農民每年發放500元生活補貼。目前,當地群眾參與基地務工17.5萬人(次),累計務工收入達400多萬元。石佛鄉三陽村郭昌銀一家6口人,流轉了3畝多土地后,不用起早貪黑地在田里勞作,每年就能領到近3000元的土地出租金,兩位老人每年還各有500元補助。
“這是我們家的一筆固定‘存款’。”郭昌銀高興地說,“我在葡萄基地打工,每年還有近1萬元的收入。”他還告訴記者,他現在是農民“工人”,和城里人一樣,按時上下班,工資有保障,心里很踏實。
土地出租金、生活補貼費、外出勞務收入和農民“工人”月工資,已然成為當地農民群眾的固定收入。特別是通過土地流轉,讓從土地中解脫出來的富余勞動力從事外出務工,使石佛鄉成了遠近聞名的勞務經濟鄉鎮。
土地流轉:“轉”出了發展生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石佛鄉川區土地總共不到8000畝,目前已完成流轉土地7480多畝,占川區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涉及川區8個行政村、4000多戶的1.8萬人。
“我家有2畝多地,全部進入了土地流轉當中,年租金能拿到2000多元。原來每年地里種些小麥、黃豆等農作物,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如果算個賬,連農藥、化肥錢都是要倒貼的。”石佛鄉咀王村村民王彥軍說,“土地進入流轉之后,我們村很多不擅長農業作務的年輕人跟我一樣,抽出時間干自己想干的事,很多外出務工的人也安心,新政策在保證了土地原有收益的同時,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王彥軍告訴記者,現在村里有很多人和他老父親一樣,空閑時到地里澆澆水、除除草,每天還能掙到25元錢,農戶們又多了一條增收的渠道。
據了解,標準化、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使麥積區的農業實現了由農戶家庭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由粗放經營向標準化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性轉變,同時,也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轉”出了發展生機。
如今,“居住新農村、流轉承包地、創業家門口、務工農業園”已經成為麥積農村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