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麥積區始終把加強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服務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著重從健全機制,宣傳先進典型,組建流動支部,引導發揮作用入手,著力打造麥積先鋒品牌,流動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他鄉繁榮創品牌,為家鄉發展當先鋒,為“兩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健全機制,抓好管理服務。建立完善了以流動黨員教育管理辦法、流動黨員登記制度、專人聯系制度、雙向反饋制度、民主評議考核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五項機制”,健全了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體系,建立流動黨員管理臺賬,形成了區、鄉、村(社區)三級相互配套、對口管理的流動黨員信息網絡。目前,全區有流動黨員379人,全部建立臺賬,確保了流動黨員教育不脫節,服務有平臺,管理不斷線。大力宣傳流動黨員先進事跡,從今年四月份開始,麥積區委組織部精心策劃,安排專人撰寫腳本,著手拍攝制作反映流動黨員創業事跡的電視專題片《麥積先鋒》,目前已經完成在上海、延安、蘭州等地素材拍攝,正在制作,爭取“七一”前夕在麥積有線臺和區遠程教育平臺播放。
二是創新設置,積極組建流動黨支部。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便于管理”的原則,采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掛靠組建等方式靈活設置流動黨支部。先后在流入黨員較集中的上海、延安、蘭州、大連等地建立駐地流動黨支部8個,明確了工作職責和要求,將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納入流動黨支部的年度工作計劃,黨支部全面掌握黨員的去向、時間、通訊聯絡和從事職業。在流動黨員較為集中的二十鋪工業示范區、甘泉科技園區、橋南建材市場建立企業黨組織14個,發展黨員46名,基本實現有流動黨員的地方就有黨組織。
三是創立品牌,在他鄉創業做貢獻。外地創業的麥積黨員,在第二故鄉廣闊的舞臺上,開創出了一席之地,爭當生產能手,爭創一流業績,鑄造著麥積先鋒品牌。渭南鎮流動黨員孫中寶和王長軍在上海楊浦區復旦大學一條街創立的“紅辣椒”、“蘭州一拉”牛肉拉面,成為當地餐飲業的知名品牌。石佛鄉流動黨員王來榮和雷建強等人在蘭州肉品市場拼打20多年,先后帶動石佛鄉300多人在蘭州經營肉食品生意,分布在城關、西固、七里河區等300多個攤位,“石佛大肉”在蘭州肉品市場占領了“半壁江山”。五龍鄉大堯村流動黨員張仲良 、羅想貴創立的鑫山電力線路公司,先后參與實施了蘭州至白銀、蘭州至平涼、陜西渭南至延安等高壓線路架設工程,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成為省內外電力線路工程行業里的“信譽”單位。各鄉鎮依托流動黨支部成立了駐地勞務站,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在凝聚黨員,臨時安置流入人員,提供就業信息,開展技能培訓,輸出勞務人員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區流動黨員中,在異地創業成功的有60多人,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的有31人。通過黨員帶領在外地務工人員有1萬多人,實現勞務收2億多元,僅在上海從事餐飲業有近1千人,收入達3千萬元。
四是爭當先鋒,為家鄉發展添光彩。區上通過稅收減免,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外出流動黨員回鄉創業。流動黨員心系家鄉,致富不忘家鄉,積極開展回鄉創業活動。在廣東創業有成的渭南鎮崔范村黨員周保祥,投資160萬元創辦磚廠,村上100名勞動力就近就業。渭紅村流動黨員孫中寶捐款20多萬元解決人飲工程一處、修建群眾文化舞臺一座。五龍鄉大堯村流動黨員張仲良和羅想貴先后投資近80多萬元,為村上修建了村級陣地、文化舞臺,幫助村上治理三條大溝,栽果樹,發展致富產業。琥珀鄉流動黨員張軍鋒在外創業成功后,先后籌資120多萬元,為康李村群眾安裝了自來水,修通了公路,在臨村興辦建材加工廠,解決當地勞力80多人。據統計,外出流動黨員回鄉創業累計28人,提供致富信息1006條,帶動勞務輸出1萬余人,創辦經濟實體33個,落實資金900多萬元,新增就業崗位1500個。同時,各鄉村黨組織把那些視野開闊、頭腦靈活、思想活躍,有先進管理和經營理念的流動黨員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庫和村級后備干部隊伍進行培養使用。目前,已有2名外出務工返鄉黨員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有4名進入村“兩委”班子,有12名被確定為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