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爭項目 堅定信心保增長
力爭提前一年實現麥積“十一五”發展目標
——在區委六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上的報告
中共天水市委常委、秘書長、麥積區委書記 蔣曉強
(2009年3月1日)
![](/Files207/BeyondPic/2009-3/2/2009030118364576498.jpg)
同志們:
這次區委全委(擴大)會議暨全區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總結去年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安排部署今年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進一步動員全區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搶抓機遇爭項目,堅定信心保增長,努力推動麥積經濟社會持續全面提速發展。
現在,我代表區委常委會,向大會報告一年來的主要工作。
2008年工作回顧
2008年大事多、喜事多、難事也多,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5·12”大地震災害以及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區委全力動員和帶領全區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緊緊圍繞“打造經濟強區、構建和諧麥積”的宏偉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強區、產業富民、商貿興埠、旅游拉動、城市帶動”五大戰略,一手抓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團結拼搏,真抓實干,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諸多方面創出了特色和亮點。全區實現生產總值61.03億元,增長14.1%;大口徑財政收入3.86億元,增長27.8%;固定資產投資29.86億元,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全面提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區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積極落實工業發展扶持專項資金,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步伐不斷加快,工業經濟總量大幅增加。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入園項目履約監管力度,園區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社棠工業園一、二期2300畝土地征用任務全面完成。天水甘泉現代物流園、酒鋼天水物流中心啟動建設,新建擴建農貿市場6處。卦臺山景點生態建設項目和地震受損設施維修工程全面完成。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64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5億元。全力以赴爭項目、爭資金,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42個,到位資金8.55億元;爭取項目113個,到位資金4.94億元。
——新農村建設繼續穩步推進。以城郊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社棠中山萬畝葡萄基地、三新陽片區“兩山一片”為重點,新建優質果品基地6.53萬畝、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威龍集團三陽川六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基地集中流轉土地1.65萬畝,定植苗木5300畝。“花牛蘋果”、“下曲葡萄”再獲“中國知名特產”稱號,花牛鎮躋身“全國優質蘋果基地百強鄉鎮”行列,我區成為“全國優質蘋果生產重點縣區”。新農村建設“十村示范、百村帶動”工程深入推進,伯陽鎮曹石村被表彰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先進單位”。積極實施土地整理開發、農村能源、退耕還林、人飲解困、扶貧開發等重點項目,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
——城鄉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渭濱新城馬跑泉片區二期土地儲備和重點項目建設征地任務圓滿完成。黨校北路拓建改造工程進展順利,西環道續建、渭埠便橋整修和城區20條小巷道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三城聯創”深入推進,道北西排洪渠得以徹底治理,新增城市綠地9萬多平方米,順利實現了創建省級衛生城市“五連冠”。交通建設取得新進展,寶天高速公路路基基本貫通,寶天高速天水過境段、天(水)平(涼)鐵路啟動建設,天水機場正式通航。風動廠至南崖國防戰備公路、中(灘)石(佛)通鄉油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麥甘公路峽(口)南(河川)、南(河川)渭(南)段鋪油改造項目先后啟動建設,散岔至利橋通鄉油路項目正在加快實施,完成農村通達工程147條460公里、通暢工程46條60公里。
——抗震救災彰顯以人為本。面對“5·12”大地震造成的嚴重災害,全區上下沉著應對,奮力自救,扎實開展了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累計下撥抗震救災和重建資金1.79億元,組織捐款218萬元,上交“特殊黨費”130萬元,全區1.7萬名“三無”和“三孤”人員的基本生活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全力加快災后恢復重建步伐,91個安置點1818套活動板房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農村災后房屋重建開工8817戶、完成6938戶,完成中小學校舍重建項目37個,中灘楊峴博愛衛生院等9個援建項目全面啟動實施。圓滿完成通過鐵路運往隴南災區的救災物資接收中轉任務,有力地支持了全省抗震救災工作。
——社會事業發展惠及民生。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試驗、示范、推廣項目63項,取得科技成果14項。區職教中心教學樓啟動建設,區人才服務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投入使用。5個鄉鎮衛生院國債建設項目正式竣工,甘肅省首家中外友好合作醫院“中國—巴基斯坦友好醫院”在市二院正式掛牌成立。以落實“14件實事”為重點,著力解決人本民生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廉租住房、農村低保制度穩步實施。全力落實公務員津補貼、啟動住房公積金,干部職工月工資平均水平較2002年翻了一番多。以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為主題,扎實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區政府機關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伯陽鎮曹石村獲得“全國生態文明村”稱號。
——黨的建設進一步開拓創新。精心組織開展“繼續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討論活動和黨員干部紀律作風集中教育整頓活動,廣大干部群眾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得到進一步轉變。著力構建“黨建示范”走廊,“三級聯創”活動深入開展,15個鄉鎮黨委和300個村黨支部達到了“五個好”標準。在全省率先開展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試點工作,進一步拓寬了黨內幫扶途徑。村干部報酬實現“一折通”實名制發放,4名優秀村干部通過考試錄用進入了鄉鎮公務員隊伍。“區委書記大接訪”活動扎實深入開展,我區的做法得到了中央信訪督導組和省信訪聯席會議辦公室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作了交流發言。
應當肯定的說,去年以來,面對大事與難事相互交織、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的特殊形勢,盡管遇到的困難比往年要多,但各方面工作進展總體比較順利,工作成效比預想的要好。我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凝聚著全區各級黨政組織、黨員干部的艱辛努力和心血汗水,凝聚著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辛勤勞動和參與付出。借此機會,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向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及駐區單位的同志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一年來,我們積極實踐,大膽創新,在許多方面都探索出了有益經驗,值得倍加珍惜。第一,科學發展是前提。區委始終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武裝頭腦、推動工作的行動指南,不斷豐富和完善全區發展思路,三新陽地區“兩個最大”建設、社棠工業園的規劃建設等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第二,解放思想是動力。區委通過組織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有效地解決了部分干部思想觀念不適應、工作作風不務實等問題。各級各部門積極學習借鑒周邊地區經驗,在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發展等方面謀劃新思路,落實新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第三,強化落實是關鍵。全面落實重點工作項目責任制,對于災后重建、扶貧開發等工作繼續采取“包村幫建”、“包點幫扶”的辦法,把任務和責任落實到有關領導、部門和責任人身上,從重點、難點入手,集中力量、限期突破,收到了良好效果。第四,團結協調是保證。區四大班子和諧共事、團結一致,全區上下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氛圍。特別是黨員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等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和帶頭作用,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擁護。
經過2008年的改革發展,我們在建設富裕和諧新麥積的偉大征程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成績令人鼓舞,事業催人奮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繼續承擔起發展麥積、繁榮麥積的歷史重任,鍥而不舍地繼續鞏固和擴大經濟社會持續全面提速發展的良好局面,竭盡全力地實現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實現全區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奮力奪取改革發展的新勝利。
關于2009年的工作
2009年,是我區改革發展蘊含重大機遇的一年。我們既有著許多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也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概括地說,是壓力大、困難多、機遇好、前景明。
第一,壓力大。一是加快發展的壓力加大。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正在進一步加深,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我區部分工業企業訂單減少,農產品外銷市場萎縮,農民工就業形勢嚴峻,旅游、房地產業增長放緩,給保持全區經濟持續提速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二是擴大投資的壓力加大。近年來我區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寶天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的投資拉動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升溫。今年隨著寶天高速公路新增投資的大幅度減少,要保持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繼續高位增長壓力很大;三是財政支出的壓力加大。受金融危機以及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以駐區骨干企業為主的重點稅源呈現出不穩定性,國家加快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降低稅率等稅收政策調整,將對區級財政收入產生明顯影響。同時,落實省上“12件實事”、足額兌現全區政策性增人增資和規范公務員津補貼等,區財政剛性支出明顯增加。今年區財政預計缺口4300多萬元,財政增收保支的壓力很大。
第二,困難多。一是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全區工業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第三產業比重偏小,優勢資源開發進展緩慢,產業集聚效應不夠明顯;二是農業干旱的形勢非常嚴峻。去冬以來全區多年少有的干旱給夏糧生產、春耕春播造成了嚴重影響,抗旱保糧增收的任務非常艱巨;三是災后重建資金不足的問題突出。農村重建戶大部分地處偏遠,建房資金籌措困難,重建補助資金到位率不高,加之磚瓦等建筑材料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直接影響著重建進度;四是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仍然較多。全區就業和再就業形勢嚴峻,企業改制、征地拆遷遺留問題較多,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加深還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維護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五是黨的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加強和改進的地方。個別單位貫徹民主集中制不力、領導班子團體戰斗力不強,一些領導干部處置復雜經濟問題的能力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凝聚力不強。所有這些,都給全區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