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花牛”蘋果,引領大伙致富;一灣“下曲”山地葡萄,創出了一個全國知名品牌;一個鮮食“葡萄”出口基地,輻射帶動4萬多農戶;一家藥材企業,為居住在高山區的農民帶來希望;一個市場,激活一個村莊的致富夢想;一頭小豬、一只小雞,要發展成全市最大的畜禽養殖基地……這便是麥積區推進六大工程,促農增收的大手筆。
麥積區在推進六大工程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圍繞城郊南山、北山建設蘋果和葡萄基地;依靠高效農業開發和畜禽養殖,在三陽川片區建設全市最大的高效農業主產區和全市最大的畜禽養殖示范基地;沿著寶天高速公路和310國道沿線搞開發,要建成全國聞名的天水百里生態旅游線和特色產業帶……到2012年,麥積區全區要實現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40%的目標。
推進六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麥積篇
小果品 大產業
■本報記者 閆鵬飛 特約記者 趙春燕 通訊員 董斌博
(配圖:天水在線)
一家大戶種“活”了一座山
眾所周知,麥積區的水果以花牛蘋果最為有名,但是,真正把花牛蘋果做大做強是近幾年的事情。在南山,舍得在土地上花大本錢種植蘋果的第一人便是何雙來。
初冬的南山果園,蘋果樹苗已顯示出根肥苗狀的好長勢,而樹下套種的洋芋已經可以上市,收割了的金色黃豆,正在裝袋外運。何雙來說:“蘋果掛果還要兩年,但今年套種的黃豆收成不錯,每斤要達到2元多。”
2006年,從事面粉加工的何雙來,承包了南山的土地,建設規模化果園。3年來,他的雪園農業開發公司已經在南山承包土地2180多畝,投資近600萬元從事花牛蘋果的前期開發。他去年在果園套種的洋芋、黃豆等作物大獲豐收。同時,他還聘請了當地的數10位農民,在自己的果園里打工,為大伙創造了更多的賺錢機會。
“一戶帶動萬家,一山輻射一大片”。麥積區政府的方明太告訴記者,在南山建設全國最大的花牛蘋果原產地果園,是麥積區人民多年的夢想。近年,該區政府“先栽梧桐樹,再引金鳳凰”,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前來投資。目前,種植大戶們已在南山果園辦理流轉土地4200多畝,為傳統農(果)業發展創出了一條規模化發展的新路子。現在,南山已實現了果園水、電、路的“三通”,建成了主干道30公里、支干道20公里和155公里的田間農路。興旺山和吳家崖的上水工程已修到了山頂,2800多畝梯田在高山上如條條騰飛的巨龍。有水,蘋果不怕天旱;有路,下雨天水果也能外運。5年后,南山將實現人均2.2畝果園、人均年收入由156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
按規劃,到2012年,麥積區的果園面積要達到55萬畝,并建成果品專業村80個,果園面積達到萬畝以上的鄉鎮13個、千畝以上的村莊180個。通過技術更新,使優質果品率達到80%以上,果品總產量達到27萬噸以上,讓農民人均從果品中獲得的純收入達到730元以上。
一個協會集體優勢盡顯
成熟的柿子就掛在頭頂,蘋果樹枝在風中搖曳。樹下,花牛村的武正全和他的南山蘋果協會的9位會員,正在討論怎樣給蘋果樹施肥、剪枝的問題。
武正全的果園位于南山,齊如拉線的樹型,狀如蛛網的滴灌,精益求精的管護技術,無不顯示出這位致富帶頭人的過人之處。前年,他承包了20畝土地種植蘋果,今年已擴大到80多畝。先期成熟的9萬多斤蘋果,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2.6元的均價搶購一空。
“一人富,不算富,團結那些想種蘋果的村民一起富是我最大的心愿。”武正全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帶領村上的18戶農民成立了村蘋果協會,集中了800多畝土地,開始了“協會+農戶”式的規模化種植。大家農忙時各干各的活,農閑時坐到一起討論種植技術,雖然有時爭論的面紅耳赤,但是經過比較和優選后,大家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從自己拉車沿街叫賣到客商上門,這便是南山蘋果集中發展后所顯現出的優勢。
麥積區農業局的楊學文說:“以前,花牛村人均山地不到1畝,地塊小、產量低、管護難度大,甚至出現個別農民外出打工而撂荒的現象,制約了生產發展。這幾年,經過村里‘能人’的承包,果農協會的技術和管理支持,幾百畝連片的果園規模,使承包農民掙錢多了,有地戶也能年年收租費,實現了‘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推動了花牛村的致富步伐。”
下一步,麥積區還將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創辦、領辦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營銷專業戶和各類流通中介組織。同時,加強農產品行業協會的建設,建立有序的自律機制,以維護企業和農戶的合法權益。到2012年,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達到100家以上,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普遍建立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使50%以上的農戶進入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大多數農產品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入了終端市場。
一家企業讓大家得實惠
提起天水中藥材的批發,大家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麥積區橋南商場。那里已經形成了一個供應本地藥品、藥材,并向隴東南及寶雞市部分地區配送中藥材的集約化市場。
但是目前,該市場的多數商戶只是單純地在做藥材、藥品的批發,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鏈條。為了解決這一桎梏,盛祥公司的經理霍興昌把目光投向了農村市場,他要讓天水的中藥材在形成規模化種植后走向更大的市場。
盛祥公司實行的“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初步實現了天水中藥材的種植、收購、簡單加工、銷售一條龍式的服務。正在建設的、年可生產1500多噸中藥飲片的車間,還可以帶動大批種植中藥材的農民致富。楊學文告訴記者,天水靠近林區、高山較多,是西部中藥材原產地之一。近幾年,中藥材漲價很快,例如,本地可種植的板藍根等已由一斤幾元錢上漲到了一斤10元。從前年開始,盛祥公司幫助琥珀、五龍、新陽鎮等地的農民種植黨參、半夏、黃芪、黃芩和板藍根、甘草等,不但為公司開辟了一個種植基地,也為山區的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之路。
目前,麥積區已經在琥珀等地的高山村種植中藥材2100多畝。將來,還要在琥珀、五龍、新陽鎮建設無公害中藥材基地。在三岔、黨川、利橋等鄉鎮發展中藥材3000多畝,帶動2500多戶農民致富。
“一家大企業,可以帶動一大批農民致富。”麥積區在發展龍頭企業中要發掘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一批有品牌、有實力、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特別是依托長城果汁、德盛公司等大型重點企業,推進農產品的市場化運作,發展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加強橫向聯合,逐步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力廣的涉農大企業。并利用這些重點企業的示范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山區的經濟發展。把企業、市場、基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完整鏈條,系統發展。到2012年,使區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突破32億元,使全區農產品的加工率達到30%以上。
一個市場帶來火火的日子
“要致富、先修路”,是山區農村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地處國道旁的元龍鎮井兒村,卻依公路建市場,帶動了全村經濟的發展。
井兒村緊靠310國道距天水火車站30公里左右,全村共有1670多人,3200多畝耕地中果園就占到了2000多畝。井兒村生產的蘋果質優味美,但就是銷路不暢,賣不出好價錢。近年來,村支書韓全保帶領全體村民,在國道旁建市場,發展以天柱山為主的鄉村旅游,為井兒村致富找到了新路子。
2006年,井兒村黨支部通過請能人、招商引資等方式,在國道旁投資180多萬元興建了一處占地30畝,年吞吐量達1000噸果品的批發市場。如今,井兒村的蘋果只要拉到市場,就有商家來問價錢。一村民指著市場周圍的50多間門店說:“‘市場’就是商品的周轉庫,有市場就能夠拉住客商,而且國道旁的市場,本身就是一處無形的廣告,國道上每天過往車輛那么多,搭眼一看就全明白了。”
井兒村支書韓全保告訴記者,這個市場在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果品商的同時,還吸引了餐飲、旅館、汽車修理等商戶落戶,這對繁榮市場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現在,井兒村的蘋果均價在1.5元以上。村民僅蘋果一項,人均年收入就可以達到2000元左右,戶均在1萬元以上,最高的達到3萬多元。這個市場在銷售本村果品的同時,還解決了周邊村蘋果、桃、杏、李和花椒的銷售難的問題。
井兒村建市場拉動了果品銷售,為該村聚集了財氣,同時也為市場聚集了人氣。
今后,麥積區將按照“內建市場、外設窗口”的原則,在馬跑泉、花牛、甘泉、社棠、伯陽、元龍、中灘、石佛、渭南、新陽等農產品主產區、傳統集散地、交通要道或城鎮駐地建成一批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和專業市場。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工程”,發展農產品連鎖農家店、超市、配送中心等農村現代物流業,推進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等流通網絡發展,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新型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
一串葡萄從網絡走向全國
走進麥積區下曲村村委會的辦公室,最顯眼的就是一臺電腦,可別小看這臺電腦,因為正是通過這臺電腦,讓下曲村的葡萄紅遍了全國。村支書汪雙恩自豪地說:“‘山頂林戴帽,半山果纏腰’是我們發展葡萄的思路,而知名全國的‘下曲葡萄’就是從我們村委會的‘網吧’走向全國的。”
村民李滿順指著北社公路旁的葡萄地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中期,大隊引進葡萄后都在川地種植,產量不高。近幾年來,大家在山地試種,取得了極大成功。山地種植葡萄透光好、空氣流動性好,結出的葡萄色澤艷、口感好、果形大。他們一家4口人,種植了3畝葡萄,每畝收益在3、4千元左右。而村民周春東種植的4畝葡萄,畝產收益達到4千元以上。他說:“原來大伙種葡萄時不講質量,葡萄落葉早,果實不飽滿,很早就在架上蔫了,賣不上好價錢。這些年,大伙通過琢磨、試驗出了一套為葡萄‘吊水’的新辦法,解決了長期困擾葡萄生產的早落葉問題,質量好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現在,下曲村已在山地上修梯田680多畝、建平臺、挖魚鱗坑360多畝、提灌12級、建蓄水池3處,使葡萄滴灌、噴灌面積達到500多畝。全村共有3700多人,有523人是村葡萄技術協會的會員。“支部+協會+果農+基地”的生產模式,讓下曲村人在致富路上趕上了信息時代的列車。通過綠色食品A級論證的“下曲葡萄”,在注冊后已經成為“中國知名特產”,通過網絡紅遍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