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構建整合項目資金機制 培育優勢產業
中共天水市委研究室
如何在農村人口多、農業面積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縣區,將有限的資金整合使用,解決支農資金投入不足,效益不突出,實現支農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問題?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的天水市麥積區在近年來實踐探索中的做法是:構建科學決策、政策保障、產業支撐三個機制,整合項目資金,整合資源,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促進了全區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十一五”以來,全區共實施各類支農項目269項,總投資2.36億元,其中上級財政投資1.9億元,地方配套2.36億元,發動單位和村民群眾自籌3477萬元。共整合農業、林業、交通、水利、扶貧、果業、農業綜合開發、能源等各類支農資金3694萬元,占全區財政支農資金總額的31%,相繼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山地葡萄基地—社棠北山萬畝葡萄基地和城郊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等一批規模較大、支撐能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基地,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主要經驗
(一)構建科學決策機制。
科學決策是整合農業項目資金,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要保證支農資金用在刀刃上,關鍵在于決策者及決策制度。根據麥積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他們構建了決策領導層、決策指導層、決策討論層、決策確定層四個層面上的機制。
一是決策領導層。麥積區委、區政府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中,擔負著凝聚力量、團結各方、組織引導、服務決策責任。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把精力放在研究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戰略思考上,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實施“五大戰略”(工業強區、產業富民、商貿興埠、旅游拉動、城市帶動)和推進“四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城鄉一體化)為重點,完善支農政策和機制,整合項目資金、資源,集中精力創辦整流城、整區域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示范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的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思路,從而為推動全區整合支農資金項目工作指明了方向。區上建立健全了支農資金整合領導組織,由區長親自掛帥擔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區發改、審計、農牧、扶貧、水利、林業等涉農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支農資金整合工作領導小組,完善支農資金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聯系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項目規劃、申報和實施工作,做到了支農資金全區“一盤棋”。
二是決策指導層。區上建立了農口部門和社會幫扶部門駐鄉村的指導組。通過這些部門指導幫助,形成部門聯動,上下互動,整合資金、項目、資源的合力。各部門、各單位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對部門各自組織的項目實施整合,優先保證區上確定的重點項目和重點示范點建設,由各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共同落實,真正做到支農整合項目統一申報立項、統一組織實施、統一協調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的“五統一”要求,各級指導幫扶部門齊心協力,扎實工作,加快了建設進度。目前,重點發展的“兩山一片”中社棠北山萬畝葡萄基地和城郊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已初具規模,輻射帶動面積將分別達到2萬畝、5萬畝,三新陽片區建設全市最大的高效農業主產區和全市最大的畜禽養殖示范基地的工作已經全面啟動,示范基地涉及社棠、花牛、馬跑泉三鎮、道北街道辦事處和三新陽地區6鄉鎮共計10個鄉鎮31萬余人,占全區農村總人口的69%。
三是決策論證層。區委、區政府組織、人大、政協、民主黨派、村民代表、社會輿論等各界人士多方參與的決策論證組織,對整合支農項目資金等重大決策進行討論。他們先后對社棠北山萬畝葡萄基地、城郊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三新陽片區高效農業生產區和畜禽養殖示范基地等重大整合產業項目進行了可行性論證調研,統一了各個層面人員的思想。四是決策確定層。區人民代表大會是區一級決策權力機構,凡整合項目,資金、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等重大問題必須由區人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保證了科學決策的順利實施。社棠北山萬畝葡萄基地共整合支農資金2500萬元,開發經濟林果679.76公頃,栽植葡萄18000多畝,項目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項目實施前的1200元提高到3100元,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為全國最大的山地葡萄基地。城郊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按照“產業整流域開發、項目整流域實施、水土整流域治理、扶貧整流域推進、群眾整流域致富”的設計原則和“兩年超過萬畝,三年形成規模,建成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山地花牛蘋果生產基地”的目標,目前共整合各類支農資金1197萬元,完成建園面積1.36萬畝,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綜合效益逐漸顯現。
(二)構建政策保障機制。
一是加大支農資金整合項目投入力度。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重點向整合項目傾斜,區財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向農業、農村投入,建立了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在資金管理上,堅持資金所有權歸政府,項目實施權歸部門,資金管理權歸財政,效益評價權歸社會的原則,在區財政設立專戶,進一步健全了支農資金區級報帳制。支農項目資金經項目單位或項目鄉鎮申報,項目辦審核,領導小組審批后,方可撥付到項目鄉鎮,做到資金性質不變,用途不變,主管部門不變。近年來,他們已累計整合扶貧資金1087萬元,退耕還林資金212萬元,農村能源建設資金93萬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367萬元,農田水利資金637萬元,其他支農資金1175萬元。二是實現土地合理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租賃、入股、轉包、轉讓等經營形式,使土地向種田大戶和種田能手集中,促進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經營方向發展,提高經營者收入。目前,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和中灘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支持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完成土地有序流轉2500多畝,有效解決了土地過于分散影響支農整合項目立項和產業發展的問題。三是解決農民融資難的問題。區上明確規定區域內各金融機構向農業發放貸款的比例,不斷優化投融資環境,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擔保貸款額度,增加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同時,積極開展各類招商引資活動,吸引更多的商業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入農業發展。截止目前,全區已依托北山葡萄基地和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招商引資建成果品冷藏庫27家,儲藏量29750噸,總投資達4350萬元,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四是探索農業政策保險,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區上將整合資金項目范圍內生產風險大的種植業風險業務全部納入保險業務,興辦了農業保險。
(三)構建產業支撐機制。
為了確保整合資金能夠盡快發揮效益,麥積區委、區政府著力在產業支撐機制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培育支撐主導產業。他們根據自然資源豐富、農村特色產品種類繁多、區域地貌各有不同的特點,本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確定了果品、畜禽、蔬菜三大產業為發展的重點支撐產業,整合部門力量,整合項目資金,培育主導產業。通過重點扶持和發展,麥積區優勢特色產業有了較快發展,果品產業不斷壯大,蔬菜產業初具規模,中藥材、花卉新興產業正在形成,果品和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8.5萬畝和9.3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192萬頭(只),特別是東路渭河沿線4鄉鎮和城郊4鎮,果品種植面積已占到全區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果品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僅社棠北山萬畝葡萄基地項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建設前的1200元提高到現在的3100元,人均葡萄收入1800元;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建成后可使項目區6500戶3萬人致富,并帶動周邊2萬戶農民致富,年人均純收入2000元以上。二是延伸產業鏈條。麥積區堅持走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種化發展的路子,注冊了“花牛”蘋果、“下曲”葡萄等一批品牌商標,在社棠鎮下曲村建成了863國家農業信息網站,在甘肅興農網上建立了下曲葡萄網頁,成立了下曲葡萄協會,建成了30座容量2萬公斤的微型貯存及占地60畝的下曲蘋果市場,形成了“產、儲、銷”一條龍的營銷體系。在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建設中,由區科協牽頭組織,由果樹種植大戶武正權擔任會長,帶動農民學技術,建立了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有效地帶動了全區果品產業向品種多樣化、產品系統化、品質優良化的方向發展。三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區上對市場前景好的葡萄、花牛蘋果產業給予重點扶持,緊緊圍繞主導產業,支持以長城果汁、麥積莊園、永興購銷等為主的一批農副產品加工、儲藏、銷售龍頭企業,形成大龍頭帶大基地、大基地興大產業、大產業占大市場的產業化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