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甘肅省天水市卦臺山隆重舉行2007年民間祭祀伏羲大典活動。伴隨著轟鳴的禮炮聲和莊嚴的鼓樂聲,近萬名各界人士和當地群眾登高祭祖,共同緬懷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天水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美華,天水市人大副主任劉超,副市長蕭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國內外從事伏羲文化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宗教組織及民間廟會組織代表,民間藝術團體及藝術人,知名企業負責人,新聞媒體,區內各旅游景點、賓館、飯店、旅行社負責人以及各界群眾參加了祭祀活動。
祭祀伏羲的歷史最早可追至漢代,伏羲被定為春皇,祭祀在春天舉行;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確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兩代沿襲;明代將卦臺山的祭祀日期定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舉行。明嘉慶年間伏羲廟建成,官祭伏羲移至秦州城,卦臺山遂成為民間祭祀伏羲的中心,祭祀日期更改為每年農歷正月十六、二月十五日兩次舉行。文革時期廟內建筑全被毀壞,祭祀活動停止。
1981年,群眾自發組織恢復祭祀活動,并重修廟宇。從此將正月十六日、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三日(龍的誕辰日)定為祭祀日,一年舉行3次,且日益隆重。
卦臺山又名伏羲畫卦臺,為國家AA級景區,是傳說中伏羲演繹八卦,開啟華夏文明的地方。南北兩山及周圍群峰環列,渭河呈“S”形,由西向東流過,如同一個太極圖。據史載,隋代在這里建寺,宋代建堡,金代修廟宇。近年來,卦臺山受到中外游客特別是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易學研究者的關注,引發了尋根祭祖和探詢八卦奧秘的熱潮。(記者 吳曉燕 毛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