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務型政府 培養技能型干部
全力推進鄉鎮職能轉變工作
中共麥積區委書記 蔣曉強
鄉鎮工作是黨和政府在農村工作的基石。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如何充分發揮鄉鎮政府的職能作用,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我們提出了“打造服務型鄉鎮政府,培養技能型鄉鎮干部”這一口號,為鄉鎮職能轉變工作探索了一些有益經驗。
一、依據產業特色,合理設置機構。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鄉鎮“七站八所”,使鄉鎮工作很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為農民提供服務。“條塊”分割的工作機構肢解了鄉鎮政府的職能。我們結合實際,打破過去工作模式,突出服務發展職能,對鄉鎮內設機構進行了重設和理順,按綜合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主導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分類組建了新的鄉鎮工作機構和服務機構,形成了鄉鎮機構職責清晰、目標明確、統一管理的新格局。目前牞全區17個鄉鎮內設機構除垂直管理機構外,全面進行了重新組合,統一劃分為黨政綜合管理和經濟社會服務兩大塊,主要設“一辦二所三中心”,即黨政綜合辦公室、財政農經服務所、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事業服務中心、村鎮建設服務中心。經過合理調整,全區鄉鎮內設機構由原來的160多個減少到110多個。鄉鎮工作力量已明顯集中到產業建設和經濟社會事業服務方面。
二、強化技能培訓,力促干部轉型。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鄉鎮干部隊伍,既是適應鄉鎮職能轉變和提高執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推進鄉鎮改革的重要前提。面對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干部素質與能力不適應的問題,我們制定出臺了有關培養技能服務型鄉鎮干部,建設技能服務型鄉鎮政府的實施辦法,把干部培訓作為鄉鎮職能轉變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整合培訓資源,籌措培訓資金,有計劃分層次地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農村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目前,全區各鄉鎮已采取分散和集中培訓方式累計培訓干部8000多人次。二是編寫實用技術手冊。組織涉農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編寫了《鄉鎮干部實用技術手冊》,鄉鎮干部人手一冊。三是組織開展了以農牧、林果、水利、財稅、司法、勞務、人口與計劃生育七個比賽項目為重點的鄉鎮干部服務技能“大比武”活動。四是建立以考促學制度。五是實行干部服務技能特長公開制。
三、堅持上下聯動,優化干部資源。鄉鎮職能轉變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和關系的調整,必須統籌考慮。為此,我們首先是科學配備領導班子,精減領導職數。全區鄉鎮領導職數由之前的185名減到140名,鄉鎮黨政班子正職領導由原來的34名減少為23名。精減后的領導班子在班子結構、人員組成、年齡結構、文化層次等方面都比過去更加合理。其次是優化組合干部隊伍。適應市場化和產業化的要求,實行按產業或工作項目將干部編組定崗,做到責、權、利相統一。三是實行競爭上崗、雙向選擇的機制。四是對在競爭上崗中崗位發生變化的干部實行“三變三不變三鼓勵”的優惠政策。即變工作崗位、不變干部身份,變工作職能、不變原職務職級,變分配方式、不變開支渠道,鼓勵鄉鎮干部自擔風險、帶薪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或承建農業科技示范園,鼓勵干部帶薪從事民營經濟、創辦企業,鼓勵干部帶薪到農村和街道社區擔任職務。五是妥善分流富余人員。
四、創新工作模式,完善服務機制。積極理順工作運行機制,推行“集中式辦公,窗口式服務”,工作模式由“分散服務”向“集中服務”轉變。一是建立區域服務網絡。以鄉鎮行政服務中心為依托,協調引導區直部門駐地站所建立服務窗口,實行“一窗受理,部門聯動”。二是設立村級“為民服務站”。以駐村技術指導員和鄉鎮干部、村委會干部為骨干,動員和吸收農民技術能手、科技示范戶、黨員、知識青年等參與其中。三是實施每周“3+x”工作制度。規定鄉鎮干部每周不少于3天到村“為民服務站”工作。其他(x)時間深入鄉鎮、村、企業了解掌握情況。四是區直部門服務范圍延伸。選聘有相應特長的干部職工,擔任農村技術指導員、企業助理、科技助理、平安助理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服務工作。五是配套出臺相關制度。六是完善考核機制。
五、轉移工作重心,促進經濟發展。在鄉鎮職能轉變試點工作中,各鄉鎮在五個方面下功夫,促進了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一是在產業建設上下功夫。突出區域特色,為農民群眾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使全區農業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二是在發展勞務經濟上下功夫。我區農村勞動力資源充足,常年絕對剩余勞動力在10萬人以上。依托這一優勢,各鄉鎮將勞務輸轉作為鄉鎮工作中最大的項目來運作,引導和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達到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民增收的雙贏效果。三是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上下功夫。抓住國家財政性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的機遇,鍥而不舍抓項目、引資金、爭投入,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四是在培育市場主體上下功夫。堅持把培育市場主體作為全區鄉鎮職能轉變的主攻方向,積極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還培育了一批產業強村和種養加、產運銷專業大戶。五是在示范引導上下功夫。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各鄉鎮普遍采取組建農業產業協會等措施,通過協會給群眾做好示范,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目前,全區有農村專業技術協會39個,協會專業門類齊全,通過農協會提供信息、銷售等方面的服務,有效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