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曦散落在靜臥于蘭州市濱河中路的《黃河母親》雕塑上時,凌晨就開始工作的環衛工人已為城市拂去了昨日的塵埃。黃河之上,中山橋靜立守望著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聲聲吟唱引你靠近
“走!去黃河邊聽蘭州鼓子!”
2019年的夏天,到中山橋南廣場聽蘭州鼓子成為蘭州市民一種新的休閑方式。今年4月28日至10月24日,蘭州市委宣傳部與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聯合舉辦了102場“把蘭州唱給你聽”民謠路演活動,來自社會各界的音樂團體以義務演出的方式,向黃河岸邊的市民和游客展示著蘭州本土民謠、蘭州快板、蘭州鼓子等表演。
“聽蘭州本土民謠,賞黃河兩岸美景。”這是我們開展此次活動的一個初衷。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執法監督科科長李浩柱介紹到:“中山橋有著‘百年鐵橋’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樣一個開放、有歷史底蘊的景點開展活動,能讓更多的人接觸到蘭州本土文化。路演的內容形式很豐富,比如蘭州鼓子,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我們就通過這樣一個方式,讓大家更容易接觸和了解到這種曲藝形式。”
李浩柱提及的蘭州鼓子,是一種用蘭州方音表演的曲藝形式。長期以來,蘭州鼓子的表演藝人較少,演出舞臺少見,繼承和發展面臨著很大困難。“借助路演這個平臺,一方面可以助力蘭州打造‘夜經濟’,增加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樂趣,另一方面也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李浩柱介紹。
![](/Files258/BeyondPic/2019-12/6/LOCAL201912050907000424268404897.jpg)
蘭州首屆黃河之濱音樂節開幕式上的無人機表演。(牟健 攝)
今年9月25日,蘭州舉行了首屆黃河之濱音樂節,眾多知名歌手和優秀音樂人齊聚母親河畔縱情放歌。身后是滔滔的黃河水,兩岸是五光十色的燈光秀,駐足的行人、游客和蘭州本土音樂人一起用金城腔調唱響了屬于蘭州的故事。
人文情懷拉近距離
10月25日,許多來到蘭州的游客慕名前往《黃河母親》雕塑參觀游覽,卻遺憾地發現這座久負盛名的雕塑正在進行為期3天的維修、保養工作。
“幸好我們這次旅程時間充裕,離開前還能再來一次。”來自廣州的李先生說:“到了黃河邊,一定要來這里拍張照片。”
![](/Files258/BeyondPic/2019-12/6/LOCAL201912050908000013108326570.jpg)
《黃河母親》雕塑(何鄂雕塑院供圖)
由著名雕塑家何鄂先生于1986年完成的《黃河母親》雕塑,是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為漂亮的一尊。雕塑由“母親”和“孩子”構成,分別象征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
多年的烈日風雨浸蝕,雕塑石材裂縫膠脫落、風化嚴重,為了讓《黃河母親》呈現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年過八旬的何鄂先生親自帶領創作團隊對雕塑進行了維修、保養工作。在施工現場,一位老師傅正在進行打磨工作,“這位就是當年參與雕刻的畢德林師傅。我們這是原創班子重新相聚在母親河畔啊!”何鄂先生介紹。
歲月如梭,時光如河。何鄂先生感慨,33年前,因為設備等條件的限制,她甚至沒能留下一張當初的泥塑照片作紀念。如今,大家可以用照相機、手機等各種方式將《黃河母親》留存在記憶里。
“當年,這座雕塑的設計稿在北京展出時被其他城市選中了,但我還是希望它能建在黃河邊,在‘母親’的背后就是大氣磅礴的黃河,我覺得這才是它真正的歸宿。”雖然已是82歲高齡,但是這些年何鄂先生依然堅持在創作一線。“我塑了《黃河母親》,我更應該做一個好的黃河兒女。”何鄂先生的這句話令人動容。
文化是一種延續不斷的傳承,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深遠。近年來,蘭州市還組織了“百名書法家寫蘭州”“愛蘭州·愛閱讀”閱讀嘉年華和《金城講堂》等一系列深受群眾喜愛的惠民文化活動。截至目前,《金城講堂》系列文化活動共舉辦183場,現場參與群眾40余萬。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金城蘭州的地理特征孕育了當地特有的文化氣質,文化像穿城而過的黃河水一樣,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城市以文化內涵吸引更多人的到來和停留,讓這片土地上的奮斗者感受到了更多的人文情懷。
所需所求貼心回應
“請稍等。”
“好,可以通過。”
……
手中拿著一面小彩旗,身上套著一件顯眼的紅色馬甲,在蘭州各主次干道十字路口總能看到這些身影,他們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規則、攙扶老人平安通過馬路、引導學生安全回家……他們是交通文明勸導志愿者。
在路口,行人走到斑馬線前,前行的車輛會自覺地逐一停下來,等行人通過后才有序前行。這是一直以來蘭州倡導的“禮讓斑馬線”,也是這座城市的一道靚麗“文明線”。都市的快節奏需要偶爾的“暫停鍵”,松弛有度成為了蘭州特有的“風度”。
![](/Files258/BeyondPic/2019-12/6/LOCAL201912050908000168987331361.jpg)
24小時開放公廁。(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供圖)
中山橋附近的公廁悄然變了模樣,設計簡約的兩層小樓,樓下的綠植蔓延開來,樓上的平臺可供休息,游客看到這樣的設計都贊不絕口。這是蘭州市持續推進“廁所革命”的一個縮影,打破千篇一律,“一廁一景”的設計更加契合蘭州各景區的發展理念。截至目前,全市城區已設置24小時開放公廁372座。
簡約風、花園風、都市風,公廁也有“高顏值”;免費掃碼領紙、嬰兒座椅、手機充電,出行不再手忙腳亂;引導牌、電子門票、志愿者服務,迷茫時不再束手無策……幸福感不僅僅是擁有,更要有高質量的體驗。
![](/Files258/BeyondPic/2019-12/6/LOCAL201912050908000280131332426.jpg)
“夜經濟”點亮蘭州。(蘭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河匯百流,九曲不回。
奔騰向前的黃河水有著容納百川的寬闊維度,有著奮勇前進的不悔初心。黃河從城市之中穿流而過,為這座城市沉淀了歷史和文化,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流動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