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中)接受中央媒體采訪。
各路媒體記者爭相提問,各式“長槍短炮”從各個角度聚焦……翻看著有關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介紹,不少記者感慨:“沒想到,蘭州市的發展這么快、這么好。”
這是前不久結束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應邀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個鏡頭。
春風又綠黃河岸。走進時下的蘭州市,處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場面。
剛剛過去的2012年,蘭州市取得不凡業績:多元支柱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凝練儲備產業項目1000多項,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旅游業呈“爆發式”增長,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570億元,增長13.6%;工業增加值562億元,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1220億元,增長40%以上;大口徑財政收入406億元,增長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3.73億元,增長19.93%。
高揚科學發展大旗、又好又快發展的蘭州市理所當然成為各路媒體追逐的“寵兒”。近段時間《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大公報》、法國電視臺等國內外媒體紛紛聚焦蘭州。大氣污染防治、蘭州新區開發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旅游產業發展……成為爭相報道的熱點。
治理污染效果明顯
金城重現美麗藍天
2月4日的《人民日報》以《蘭州治污重現藍天》為題,對蘭州市治污工作進行了重點報道。文章從“系列舉措強力出臺、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煤鍋爐改燒天然氣、蘭州上空‘鍋蓋’不見了”幾個層面,展示了蘭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多措并舉、齊抓共管、全力以赴,為摘掉大氣污染這頂“黑帽子”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明顯成效。
3月7日,《中華工商時報》資深記者周勇剛采訪蘭州市市長袁占亭。聽了袁占亭的介紹,周勇剛說:“蘭州的治污成果令人關注,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的舉措很值得全國許多城市借鑒。”
據統計,2012年,蘭州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70天,優良率為73.8%,是近5年來優良天數最多的一年。在國家監測總站發布的2013年1月份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月報中,蘭州市位列全國74個新標發布空氣質量信息重點城市的第36位,退出了全國10大污染城市的行列。
面對取得的成績,蘭州市領導對此有著清醒的頭腦。
3月8日晚,虞海燕在接受中央電視臺4套《今日關注》欄目“兩會”特別節目《國是2013》直播專訪時表示:在發展中,我們對速度是有渴求的,這是目前蘭州面臨的發展形勢所決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換取發展速度。
這一觀點得到不少中央新聞媒體首肯。《人民日報》3月11日刊登《虞海燕代表:工業發展并不意味著犧牲環境》一文,指出“蘭州要‘跑得快一點’,就需要我們繼續加快工業發展速度,通過工業經濟來帶動全市的發展,但工業發展并不意味著犧牲環境”。同日,《光明日報》以《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代表:絕不以犧牲環境換取發展速度》為題,報道了蘭州治污的成果及今后的思路。
蘭州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全面推進。日前,首臺盾構機——“金城一號”在位于安寧區的世紀大道站吊裝下井。本報記者劉健
蘭州新區開發建設
優勢凸顯前景廣闊
蘭州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后,世人矚目。
3月3日香港《大公報》,以《蘭州新區:蓄勢待發勇擔國家“向西開放”使命》為題全面報道了蘭州新區的開發建設。文章指出:隨著國家經濟重心西移及產業轉移,蘭州新區的開發開放,對于整個西部地區探索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國家向西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3月8日,法國電視臺首席記者夏翁一行來到蘭州新區。蘭州新區的快速發展,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攝像記者席文說:“在中國已工作近20年了,跑過許多地方,但蘭州新區規模如此宏大,建設速度如此之快,令人驚訝。我們回去后,會讓國外更多有識之士來到新區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干事創業,為新區建設鼓勁加油。”
3月12日、3月16日,虞海燕應邀接受大公網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兩會”特別報道《做客中央臺》專訪。虞海燕指出:國務院批復蘭州新區,是充分考慮了蘭州的歷史地位和蘭州現在在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開發建設好蘭州新區關鍵要有一個高效、務實的團隊。同時,要有一個開放的思想和心態,能夠把外面的經驗、技術和管理經驗都學進來。此外,還要有一個誠信的、規范的政府管理體系。下一步,蘭州市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給予蘭州新區的各種優惠政策,把蘭州新區打造為向西發展的戰略平臺,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國家西北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
文化產業亮點突出
后發優勢令人期待
2012年,蘭州市完成文化產業增加值29.59億元,比上年增長33.25%,占全市GDP比重達1.89%;完成文化產業投資額25.7億元;主要指標均大幅領先于省內其他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到全省的37.85%,文化產業正在逐步成為推動蘭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亮點引起眾多媒體關注。特別是隨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獲批,蘭州的文化產業如何借助這一重大機遇實現騰飛,是許多媒體關注的焦點。
3月7日,《經濟日報》等眾多媒體就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及蘭州都市文化圈建設對蘭州市領導進行專訪。在接受香港《大公報》專訪時,虞海燕表示,蘭州市要借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一“東風”,著力于黃河文化和山水特色,進一步改造提升百里黃河風情線,組織策劃和實施黃河母親文化公園、華夏第一長廊以及青城古鎮、什川梨園、天斧沙宮地質公園等一批大的文化產業項目。
3月12日《中國貿易報》以《文化產業將成蘭州經濟騰飛新引擎》為題對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面報道。
踴躍的提問,坦誠的交流——蘭州市領導對問題不回避、不躲閃、不設限,坦誠相待、盡力詳盡地回應所有問題。蘭州市的開放、奮進,給中外媒體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借助新聞媒體這個重要的窗口和平臺,一個更加理性務實、更加實事求是、更加開放自信的蘭州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