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在甘肅的所見所感,讓我毅然走出書房,走向那些布滿文人腳印的地方,用心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現在的文化,我們多了些假、大、空和過于瑣碎、落伍的東西。
●甘肅讓我有文化上故鄉的感覺。
●看得出來,蘭州的城市文化生態很健康。
余秋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本組圖片均據本報記者 郁婕
9月17日,綿綿秋雨降臨金城蘭州。
在甘肅大劇院,一場氣氛熱烈的文化講壇正在舉行。隨著臺上嘉賓睿智大氣的演講,臺下聽眾時而聚神凝思,時而笑聲應允,時而報以掌聲。所有人傾慕的眼神都匯聚到臺上嘉賓的身上。
這位演講嘉賓,正是著名學者余秋雨。
他這次來蘭州,是應邀作客“智慧大講堂”。這天,他連續做了兩場主題為“中華文化”的演講,每場都近三個小時。之后,又一一給喜歡他的讀者簽名,還與他們合影。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余秋雨先生盡管很累,但仍然耐心細致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記者:余老師,您今天的演講中都以“中華文化”為主題。那么在您眼中,當代中國文化遇到了怎樣的困境或者說是誤區呢?
余秋雨:一個誤區是在面對文本文化與生態文化時,過度重視文本文化而忽視了生態文化,而生態文化恰恰是更重要的。在我個人來說,我來到一個城市,不是想知道這個城市有幾個文化名人,有什么著名的建筑,我更關注生活在這個城市里的人們的生活、生態以及生活質量等。第二個誤區是在權謀文化與大愛文化之間,大愛文化也同樣處于被輕視的狀態。第三個誤區在理性文化與民族文化中,過度強調民族文化。因此,當我們驕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時,還需要看到我們中華文明的劣勢,還要意識到,更長久傳承發展我們的文明,是需要仰望更多的文明和文化的。
記者:對于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您對年輕人有什么樣的希望?
余秋雨:主要是創新,增加創造能力,中國文化現在缺少的就是大膽的創造能力。對于傳統文化,需要一些對它很了解的人提煉出一些優秀的元素出來,讓年輕人能夠輕松地接收,不要過于沉重。現在的文化,我們多了些假、大、空和過于瑣碎、落伍的東西,因此,傳統文化要創新,我們一定需要世界坐標和新一代的觀念,所以我對80后、90后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們能夠以世界為坐標,人性為核心來從事創作,把中國文化優秀的東西和世界文化結合起來,促成人類文化的大交流。
記者:在您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您在自序中寫道“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當時您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余秋雨:上世紀80年代,我帶了學術任務去考察。在考察到儺戲的時候,對我的學術思維帶來很大的幫助,同時又產生一種郁悶,就是我一路上所看到的情景,是用學術論文無法表達出來的。特別是到了甘肅,在敦煌看到了唐代的一些遺址的時候,我更覺得有必要認真地用散文的形式多寫幾篇,以此來表達眼前事物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當時,我就在蘭州的一個小旅館中寫下了《文化苦旅》中最開頭的四篇文章——《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和《沙原隱泉》。也正是因為在甘肅的所見所感,讓我毅然做出了抉擇,走出書房,走向那些布滿文人腳印的地方,用心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記者:通過對甘肅的了解,在您熟悉的文化版圖中,您認為甘肅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從甘肅出發,因此,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甘肅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地方,我每次來這里,都會想到過去和現在發生的和中國文化脈絡有關的事情。特別是甘肅的敦煌,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敦煌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敦煌文化是震驚世界的,它被列入世界最重要的、需要保護和挖掘的人類文化寶藏之一,國內外許多人都從宗教、歷史、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來研究它。從它被發現至今,已超過一個世紀了。在敦煌的莫高窟中,凝聚了唐代及唐代前后近千年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它見證了唐代的繁盛。可以說,甘肅讓我有文化上故鄉的感覺。
記者:多年以前,您曾在《五城記》中,用“濃厚和清甜”來形容蘭州。此次來到蘭州,是否留下新的印象?
余秋雨:此次行程比較緊密,由于忙于工作,還未來得及細細體味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這兩天,我還要進一步去感受。但是第一印象是蘭州的樹木更綠了,城市街道更加干凈,建筑物密集雄偉,城市氣魄更大,特別是蘭州人熱情好客。看得出來,蘭州的城市文化生態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