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鑫報訊 昨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來自日本、韓國、朝鮮、蒙古、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以及國內各省專家、學者近200人齊聚蘭州,圍繞“絲綢之路紙張研究與保護”及“傳統紙張技術保護和傳承”兩大問題展開交流和討論。
各國專家學者獻策保護古紙張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其發明與傳播,使文字載體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使知識在平民中得以普及,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影響并推動了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的進程,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保護人類文明載體的紙張,包含著對過去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憧憬,對它們的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一項重要事業。
昨日,在甘肅省博物館召開的第四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旨在更好地保護紙張制造傳統和紙質文物,并為東亞各國相關專家學者和研究單位提供了一個技術交流、文化交流以及解決紙張保護問題的平臺。在當日的會議現場,記者看到甘肅省博物館學術報告廳里高朋滿座,為了讓語言不同的各國專家能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展開探討,本次會議還特別啟用了中文、英語、日語、韓語四國語言同聲傳譯的方式,為各國專家更好地討論交流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當日,日本正倉院事務所所長杉本一樹進行了題為《日本正倉院藏紙質文物的調查與研究》的演講,韓國靖齋文化財保存研究所所長樸智善教授也帶來了《古代紙張加工技術研究和復原》專題演講。會議期間,來自中、日、韓、朝鮮、蒙古的專家學者進行了近20個精彩的專題學術演講,內容涉及東亞五國紙張保護與修復、早期古紙的考察和分析、古代紙張加工技術研究和復原,以及紙質文物的病害情況等等。其中,來自朝鮮和蒙古的代表是受中國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邀請,首次參加東亞紙張保護修復國際學術研討會。
珍貴漢代紙甘肅出土最多
據了解,本屆學術研討會是繼首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召開之后,第二次來到中國。東亞各國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及千余年相同的文化形態和記載、傳播、保存物質文化的方式,且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紙質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問題。因此,在紙質文物的保護工作中,東亞五國學者們開始尋求和探討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保護途徑,并逐步開始了相互間的交流合作。2006年,“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成功召開,2007年、2008年又分別在日本和韓國舉行了第二、第三屆大會,在東亞五國逐步開始相互交流和探討紙質文物保護等相關問題的背景下,200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倡導并組織實施啟動了“東亞紙張保護方法和紙張制造傳統2008-2012”項目。
而第四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什么會選擇在蘭州召開呢?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俄軍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發現的漢代紙出土自甘肅的最多,這個研討會也是要討論研究古代紙張的起源問題,那么甘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這里研究古代紙張起源,再合適不過了,另一方面,敦煌莫高窟的經卷是紙質文物中重要的一部分,甘肅作為敦煌的所在地,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希望通過這次會議能更好的尋求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保護途徑,交流新的研究成果,推動東亞地區的學術合作。
馬圈灣紙、懸泉麻紙首次亮相省博
紙質文物是指歷代遺留的手稿、圖書、繪畫、經卷、報紙、文獻等,是研究歷史、政治、科技、文化、藝術的原始材料,對于研究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在本屆研討會期間,省博物館特別展覽室展出了“絲綢之路出土紙質文物展”。在展廳里,記者看到無論是居延漢代紙、武威發現的西夏文書,還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的天水放馬灘西漢紙、敦煌馬圈灣的漢代紙,一張張一片片“躺”在展柜中,這些看上去早已是破爛不堪的紙張,卻依然閃耀著歷經滄桑的文化光彩。
在此次展覽中,還展出了部分出土自敦煌懸泉置遺址的漢代及魏晉時期的紙張。敦煌懸泉置遺址曾被稱為上世紀90年代考古界的重大新發現。其位于敦煌城東60公里三危山北麓的戈壁灘上。1990年至1992年考古隊發掘出土了彌足珍貴的漢簡15000枚及豐富的皮毛、絲綢、糧食、銅鐵等,而在此遺址中發現的漢代及魏晉時期的紙張更是震動了全國考古界,被譽為本世紀文史資料第五次大發現。“絲綢之路出土紙質文物展”中除了珍貴的古紙之外還展出了敦煌莫高窟的寫經、經卷等共計60余件珍貴紙質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