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劍斬黑手
——蘭州近10年最大文物盜墓案偵破紀實
9月21日,當蘭州市榆中縣公安局刑警大隊的民警把厚厚的一沓卷宗遞交到檢察官手里時,在場的人都松了一口氣。
至此,12件距今4300年到4900年的半山類型和齊家文化類型的文物被成功收繳,200余名盜墓嫌疑人和涉嫌銷贓的文物販子無一漏網。
將近2個月,這起涉及文物數量之多、涉案人員之廣的盜墓大案終于進入了公訴階段,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瘋狂的盜墓者
榆中縣紫家營村。世代居住在這里的村民壓根沒想過,他們居然一直生活在“聚寶盆”上。
7月22日下午,村里來了一名陌生青年,悠閑地在田野里轉悠。
正在地里收割小麥的村民何坤夫婦看到年輕人蹲在自家的地頭上,覺得很奇怪,就和他攀談起來。這個自稱“要做大買賣”的年輕人告訴何坤,他想在何坤家的麥地里挖古墓找寶物,何坤當即拒絕了他的要求。
次日晚21時,剛吃完晚飯的何坤突然聽見不遠的麥地里傳來了“刷、刷、刷”的聲音,還有幾道光柱不時地從夜空劃過。“難道真的有人盜墓?”何坤緊張起來。他悄悄地走到麥田旁,想要看個究竟。
眼前的一幕,嚇了他一跳,十多個黑影手持鐵鍬和探桿,在村民王某家的麥地上瘋狂地挖掘著。
24日一大早,盜墓賊從王某家的麥地里挖出來了不少陶罐,而王某家已經成熟的麥子也被糟蹋了不少。
25日凌晨1時許,更大規模的盜挖徹底打破了紫家營村的寧靜。
村里一下子來了200多名盜墓者和文物販子,僅運送這些盜墓者的車輛就有好幾十輛。第二批聞風而來的人多半是文物販子,他們悠閑地坐在盜掘現場,等待著一個又一個陶罐的出土。有些村民見到有利可圖,也加入了盜墓行列。
目擊者稱,這些盜賊的分工十分明確,有放風把哨的,有探寶的,有專門負責挖掘的。盜墓賊先用一丈多長的探桿一截一截往地下扎,進行定位。隨后,負責挖掘的人便在確定的位置進行挖掘,很快就能找到寶物。在挖掘期間,還有人專門負責給盜掘者送飯。
如此大規模的古墓盜挖,在蘭州城郊并不多見。
甕中捉鱉
7月23日晚11時許,就在盜墓賊瘋狂挖掘的時候,榆中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大隊長張軍接到群眾的報案。
趕到現場后,張軍和刑警二中隊馬志鵬發現,盜墓賊人數眾多,而盜挖現場四周均是開闊的平地,只有制訂詳細計劃,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案情引起了榆中縣公安局常務副局長張克強的高度重視,他指令刑警大隊抽調精兵強將連夜展開偵破工作。
24日,4名民警化裝成文物販子,先期進入紫家營村。
當日晚9時,20多名民警悄悄摸向紫家營村,他們小心地守候在村外的雜草和玉米地里,慢慢地對現場實施包圍,一張圍捕盜墓賊的“天網”悄悄架起。
25日凌晨,在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后,潛入盜墓團伙的偵查員獲得了重要線索:盜墓賊挖出的陶罐都在一戶村民家進行秘密交易。
凌晨4時許,當大部分盜賊和文物販子聚集到一起開始交易時,抓捕時機成熟。“不許動,我們是警察!”一聲斷喝,民警們將聚集在王忠家的所有犯罪嫌疑人團團圍住。在院外的盜墓者們看到警察,跑向村口企圖逃跑,被在村口收網的民警一一抓獲。
初戰告捷,現場收繳和追繳文物共11件,抓捕涉案人員33名。
經甘肅省文物鑒定所鑒定,所收繳的文物全是半山類型和齊家文化類型,距今4300年至4900年,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考古研究價值,其中,有3件屬國家三級文物。令人心痛的是,很多文物在這次盜掘中被嚴重破壞。
7月29日晚,警方再次接到報案:有十幾個人在盜墓。
張軍和馬志鵬一邊趕往紫家營村,一邊研究抓捕方案。
從縣城到紫家營,有兩條道路,如果繼續上一次的路線,從鄉政府步行到紫家營村,一定會被發現,而另一條便道也一定會有盜墓賊盯梢。
如何才能靠近現場?讓參加行動的民警陷入了困境。
在當地派出所的幫助下,民警們順著一條河溝摸索前行,并于30日零時20分包圍了現場,抓捕了涉案人員并收繳文物1件。
利益鏈條
審訊中,警方發現,匯集于紫家營的200多名犯罪嫌疑人并非來自于一個盜墓團伙,而是由幾個團伙臨時拼湊的,一個形象的比喻是:一群饑餓的狼在爭搶一份食物。
“如此猖獗而惡劣的盜挖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驅動。”張軍給記者列出了這么一條“利益鏈”:挖掘者——文物小販——文物大販——收藏者。隨著古玩收藏日趨熱鬧,“古董”變得越來越值錢。有時候,一件不起眼的文物能轉賣到幾千、上萬乃至幾百萬。
而在金錢的誘惑下,部分村民也參與了盜挖。王某在得知自家麥地底下有寶物后,隨即找來當天在村中打探的青年人開始挖掘。一個分成的條件是:所有在自家麥地里挖出的陶罐所得錢數按照人數分成。截至案發,王某兄弟倆總共分得18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