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麻雀在馬路上“優雅地踱著方步”;布谷鳥在林中歡唱;燕子棲息檐下;斑鳩在陽臺上小憩;松鼠在樹林中活蹦亂跳……這一切的美景不在別處,細心的市民已經發現,這樣人與自然和諧的場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由于城市綠地增多,蘭州生態環境的改善,是蘭州成為鳥類的天堂的主要因素。讀者朋友在觀看奧運會的同時,不妨跟隨記者的筆觸和鏡頭,記錄和感受美麗蘭州的點點滴滴。
![](/Files203/BeyondPic/2008-8/13/2008081309091119798.jpg)
黃河多游鯉魚,岸邊又見白鶴,樓間野蜂嗡嗡——
蘭州的生態環境大有改善
南北兩山 又聞鳥兒協奏曲
今年75歲的馮維強老人是個土生土長的蘭州人,一提起蘭州的環境,頓時來了興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蘭州隨處可見麻雀、布谷鳥,斑鳩也非常多,走到哪里,總有一路‘咕咕’聲相隨,當時的場景如今還記憶猶新。因為鳥兒多,我們的童年就是在鳥兒的協奏曲中度過的。可后來聽到鳥兒的叫聲越來越少了。”馮大爺說:“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想找個麻雀都很難。那時,想告訴孩子麻雀長什么樣子,要絞盡腦汁形容半天。”
歲月流轉,如今在五泉山公園晨練的人都有這樣的親身感受:每天清早就聽到清脆的鳥叫聲,抬頭看去,一群群鳥兒結伴覓食。
“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空氣質量的改善,蘭州地區環境狀況較佳,生息環境豐富多樣,鳥的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五泉山公園副主任路進鵬告訴記者:“如今,林中的啄木鳥、喜鵲、麻雀多了,灰斑鳩也在蘭州落戶了。前幾年啄木鳥在蘭州市少有出現,大量像啄木鳥之類的留鳥紛紛在蘭州‘安家落戶’。環境的改善讓鍛煉身體的人也多了。”
徐家山森林公園張成軍主任告訴記者,隨著蘭州生態環境的好轉,鳥類品種增多,畫眉、仔雞等鳥類數量也在增加;2004年種群開始增加,除了鳥類,野兔、松鼠、雉雞等多種類動物也明顯增加。
![](/Files203/BeyondPic/2008-8/13/2008081309091117744.jpg)
施工工人在南河道里捕獲鯉魚
昔日“龍須溝” 今朝鯉魚跳
8月11日18時許,芳容初顯的南河道黃河水緩緩流淌,游覽道旁散步的行人隨時可見。記者看到三易花園門口,冷飲攤、水果攤點星羅棋布,開懷暢飲的人們聊天休閑。“南河道真的變了,以前河道里流淌的黑水如今再也看不見了,刺鼻的惡臭味也消失了。我每天晨練就在南河道旁,每當看到緩緩流淌的黃河水,就會讓我想起了50年前田園牧歌式的雁灘。”蘇春暉老人感嘆道:“以前連窗戶都不敢開,在小區門口乘涼更是奢望,但現在不同了,隨著南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的逐步深入,門前的風景是越來越有看頭了。真是沒想到啊,我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如此美麗的南河……”
南河道二期工程施工方北京城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南河道生態環境的改善,河道里4兩至2斤重的鯉魚隨時出沒。為了證實鯉魚的存在,當日下午,五六個施工工人在南河道里成功捕獲6條大小不等的鯉魚,隨后放生。”
黃河邊 白鶴翩翩起舞
走進濕地公園,可以看見茂密的蘆葦,波光鱗鱗的湖面,偶爾還可看見不知名的水鳥。一位自稱 “老蘭州”的周大爺饒有興趣地告訴記者,他看著蘭州“成長”,看著蘭州不斷地發展壯大。周大爺現年64歲,原是一家印章廠的廠長,現已退休,閑時喜歡出去游走,對蘭州空氣等環境問題自然感受頗深。
“蘭州市為治理大氣污染實施的‘123’藍天工程。其中:‘煤改氣’和‘油改氣’兩項利好政策對蘭州生態壞境的改善功不可沒,同時,蘭州化工企業的外遷和推行連片供暖,空氣污染指數明顯降低。原來是成片的煙囪,大家一燒煤,空中就黑壓壓一片,如今,這種現象已經很少見了。”周大爺告訴記者,正是因為蘭州近幾年生態環境改善了很多,人們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而且能時時看到藍天白云。
“黃河邊還能看到以前見不到的鳥,叫白鶴。它們在那里翩翩起舞,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采訪中,大爺不知是想起了黃河邊的白鶴,還是想起越來越美的蘭州,他的臉上一直掛著會心的微笑。
綠地增多 馬蜂“城鄉不分”
7月3日,鹽場消防中隊接到居民的求救電話后,10名官兵立即趕到蘭州市大砂坪駝鈴客車廠家屬院3號樓,摘除5個馬蜂窩。
8月4日晚,119指揮中心連續接到龔家灣居民求助,希望消防隊員能幫助他們摘除“盤踞”在搪瓷廠家屬院和龔家灣路橋收費站的兩處馬蜂窩和蜜蜂窩。
今年入夏以來,馬蜂窩頻頻出現在蘭州市的一些居民小區和居民樓內,嚴重威脅著居民的安全,消防部門接警達數次。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馬蜂到居民小區來安家呢?
蘭州市動物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馬蜂大多在野外活動。在農村,有的木房子的房梁上會有馬蜂戳孔筑巢,但進入城市的還不多見。這段時間,市區馬蜂窩的增多,與蘭州的城市綠地增多,居住環境改善,空氣質量變好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馬蜂對空氣質量要求高,喜歡在花草較多、潮濕的地方筑巢。隨著城市綠化面積增多,生態環境改善,也會造成馬蜂城鄉不分,跑到城里來筑巢。記者 張小燕 實習生 王弘翔 周馮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