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蘭州揮別無軌電車
市建委接受本報建議今日請廣大市民免費乘坐
從5月6日起,蘭州市無軌電車將正式停運。無軌電車將載著它與這座城市50年的深情徹底退出蘭州公交的歷史舞臺,淡出人們的視野。這是5月4日,記者在蘭州市無軌電車停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為了讓它與蘭州市民最后一次親密接觸,讓“長辮子”給人們留下最后的完美倩影,在新聞發布會上本報向蘭州市建委和蘭州公交集團提出——電車運行最后一天讓廣大市民免費乘坐,為無軌電車的歷史軌跡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該建議得到蘭州市建委的高度重視,建委主任宋智虎當場拍板:“5月5日從早晨第一輛電車上路至晚上最后一輛電車收車,運營期間全部讓廣大乘客免費乘坐。”
無軌電車停運的四大理由
蘭州為什么要淘汰無軌電車?有關部門在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四大理由。其一,蘭州是兩山夾一河的帶狀城市,東西長、南北窄,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東西向的道路資源極其有限。無軌電車受到線網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導致道路資源利用上的浪費,尤其在道路開挖、拓建等期間無軌電車便無法通行。其二,電車耗電量大,運營成本高,運行速度慢,機動性差,市民出行受限,乘座率低,空駛情況嚴重,長期虧損的局面難以扭轉。其三,無軌電車線網長、設施多,僅架線桿就有1500余根,附設在電車線桿的電信線纜更是雜亂無章,造成城市視覺污染嚴重,影響城市整體形象。其四,無軌電車線網改造難度大,影響城市道路拓展,50年代建的整流站等設施超期服役,設備老化更新投入大,更新資金不足。
為此,蘭州市建委根據蘭州公交集團的建議,向市政府呈報了停運無軌電車的報告,市政府經過深入調查論證,并經第五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蘭州公交集團的無軌電車從2008年5月6日起停止運行。
百輛天然氣大巴取而代之
無軌電車的退出會不會影響蘭州市民的出行和乘車習慣?蘭州市建委主任宋智虎在發布會上介紹說,為了完成此次“電”與“氣”的更換,蘭州市政府投資1800萬元,蘭州公交集團自籌2000萬元,購置了100輛環保型、低地板、寬車體、大容量的豪華天然氣公交客車,代替即將停運的無軌電車,預計7月10日至15日新車將全部到位。在新車沒有到位之前,公交集團已從各分公司抽調車輛和司機來調劑解決新老交替期間的運營問題。車輛更換后,目前無軌電車運行的線路、站點不變,車輛也不會減少,因此不會影響蘭州市民的出行。
1至2輛進市博其它報廢
據宋智虎介紹,目前,蘭州公交集團擁有電車線路3條,配有電車97輛,電車供電站5座,專用電桿近1500根,從事電車運營的職工300多人。目前,蘭州市公交集團培訓中心正在對43歲以下技術過硬的原電車司機進行“電”轉“氣”的駕照培訓,持有電車駕照的駕駛員必須在經過培訓后重新考取汽車駕照(A照)。而97輛電車除保留1—2輛無軌電車作為歷史文化遺產送市博物館保存和展出外,其它車輛將進行報廢處理。無軌電車的全部資料將由公交集團整理移交市城建檔案館。原有無軌電車各線路的線網及電桿將在近期內全部拆除,附屬在這些線桿的其它線纜一律下地,徹底清理因此而產生的城市視覺污染。
相關鏈接
蘭州無軌電車50年
蘭州的無軌電車源起于上個世紀中期,當時無軌電車以其環保、大容量而被世界上發達國家所認同。1959年第一輛無軌電車在蘭州上路,也曾引起世界的關注,外國媒體還以“中國西部高原城市有了無軌電車”對此進行過報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擁有無軌電車的城市增加至26個。
蘭州最早的無軌電車,當時線路叫電車2路,由西關什字發往蘭石廠(西站附近),后來改為31路。1963年“蘭州市電車公司”成立,1964年7月1日,“蘭州市電車公司”與“蘭州市汽車公司”合并,成立了“蘭州市公共交通公司”,2003年改制為蘭州公交集團。原“蘭州市電車公司”現為蘭州公交集團下屬第二客運公司。
歷經了50年的風風雨雨,蘭州無軌電車從最初的一條線路、一輛車、一名司機,發展到了今天3條線路(鼎盛時4條,32路于2006年7月26日被停運)、97輛車、300多名從業人員。以“百合花”(女駕駛員為多)而備受廣大市民喜愛的精品線路31路、33路、34路,見證了蘭州城市的發展和變遷。一代電車人用默默的奉獻和付出使“長辮子”給廣大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離去難免讓人不舍。
“它在蘭州公共交通發展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在今年3月26日,蘭州市政府第五次常務工作會議上決定將無軌電車停運時,蘭州市市長張津梁這樣對其作出評價。然而從全國無軌電車的發展趨勢來看,無軌電車的退出也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趨勢。近年來為適應城市公交形勢的發展,天津、南京、成都、重慶等城市的無軌電車相繼停運,全國擁有無軌電車的城市從最多時26個目前只剩14個(包括蘭州)。
本報記者 石玉龍 整理
謝幕,半個世紀風雨情深
司乘人員對“長辮子”依依不舍 市民紛紛留影紀念
被蘭州人冠以“長辮子”稱號的公交電車將于5月6日停止運營。此時,用“謝幕”來形容即將離去的公交電車并不為過。從1959年第一輛公交電車駛向蘭州街頭,在長達50年的行車生涯里,公交電車不僅見證和承載了蘭州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每個階段,也是市民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愫。
5月4日,是31、33、34三路公交電車最后一天正常收費運營。在此特殊時刻,本報記者乘坐公交電車,感受最大的是市民和駕駛員難舍的心境,以及大家想陪伴公交電車走完謝幕前最后一段路途的美好夙愿。
女駕駛員百感交集
或許是三路公交電車以女駕駛員為主,駕駛員們都用“有感情、舍不得”來描述自己的離愁。
“這兩天心情非常不好,離停運的時間越近越舍不得,恨不得每班多跑兩圈。”望著眼前被自己稱為“鐵牛”的電車,31路電車駕駛員陳桂英百感交集,說到激動處眼淚幾次在眼眶里打轉。她說:“每次跑完最后一圈把車放到停車場后,我都要拍拍車皮說聲‘鐵牛,我走了!’真的,它在我心里就是親人!我跟下一班的人商量好了,臨走時搞好車上的衛生,再在車上留個條:不管我的鐵牛由誰來開請一定愛惜它。”
說起電車的停運,45歲的陳桂英是繼2006年32路電車停運后的第二次經歷,“有感情、舍不得”,以往行車路上總會遇到乘客刁難,可最近幾天她發現乘客們上下車都很客氣。
站好最后一班崗
聽慣了別人叫自己“電嫂子”的胡小妹是34路電車駕駛員,與陳桂英一樣她也舍不得每天一遍遍搭線倒桿的公交電車。她說:“這兩天乘客都在問為什么要把電車取掉,我在不斷地向他們解釋,不是取掉,是更換環保節能汽車,更是為了全蘭州市的交通大局,大家也都理解了!”
再過兩天,48歲的劉艷將告別駕駛了28年的公交電車,用劉艷的話說是從小姑娘變成了“老太太”,“這么多年了,就要離開了心里空蕩蕩的,電車停運了,我的歲數也大了,也不再開車了,蘭州電車50年的歷史,我經歷了近30年,今天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崗!”
最后一次坐電車
采訪中,記者不僅隨處可見車上車下留影的,還能遇到特意乘坐最后一程的市民。與過去不同的是,大家不是來挽留公交電車,而是來以不同的方式與它們道別。蘭州大學大一學生譚晶本可以乘坐7路車去盤旋路,但這天她專門等了一輛34路公交電車,她說:“聽說電車馬上要停運了,今天最后一次坐電車算是紀念吧!”而攝影愛好者李先生更是用專業相機,從不同角度拍攝了電車的各個鏡頭,包括女駕駛員也被攝入其中。
而在31路車蘭石廠終點站,5位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把每年“五四”的同學聚會地點定在了這里。“我記憶里乘坐電車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以前也覺得沒什么,可最近聽說電車馬上要全線停運,大家想著應該有個留影紀念,所以把聚會地點定在了這里,也是對過去的懷念吧!”張女士說。
本報記者 崔雪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