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梁在接受記者采訪。
昨日下午,中央新聞媒體“重走古絲綢重鎮”活動的記者在市政府對省長助理、市長張津梁進行了專訪。來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周報、國際商報、今日中國、國際在線、中國網、人民網、城市漫步、新華網等中央媒體的記者緊扣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與張津梁展開了一場精彩對答。
中央外宣辦相關負責同志,市政協副主席、市政府秘書長魏邦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謝鵬等參加了采訪活動。
新華社記者:前不久在蘭州召開的 2007年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對重振絲綢之路雄風,擴大蘭州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蘭州在國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張津梁:今年7月1日至4日, 2007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在蘭州成功召開,這次會議是我市近年來承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對于進一步加強沿橋國家和地區經濟交流與合作,擴大蘭州對內對外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提高了蘭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次,促進了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區域經濟合作;第三,帶動了以蘭州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第四,對蘭州與國內外其他城市之間的旅游、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經濟日報記者:在這兩天的采訪中,南北兩山的綠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問今后蘭州市在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方面還有哪些打算?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蘭州這樣一個西部高原城市今后的發展有什么獨特的意義?
張津梁:蘭州地處黃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年均降雨量只有 300毫米,但蒸發量卻達到了 1800-2200毫米,降雨量與蒸發量相差很大,建國初期南北兩山基本沒有樹木。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 1999年,我市南北兩山植樹造林14萬畝;從 2000年開始到 2006年,我們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多方累計投入資金15億多元,新增造林綠化面積44萬畝。
現在,累計完成綠化面積58萬畝,成活各類樹木1.3億株,城區南北兩山綠化率達到74%。蘭州人民的植樹精神在全國其他城市中都不多見。下一步,我們計劃每年植樹20萬畝左右,同時確保保存率和成活率達標,一代一代堅持下去,我相信總有一天蘭州會變得山青水綠。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我是一個在北京工作的蘭州人,已經有兩年沒有回蘭州了,這次回到家鄉感覺變化非常大。蘭州的城市建設發生了很多變化,特別是城區三大出口相繼建成通車,標志著蘭州市道路改造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請問張市長,下一步,蘭州市在城市改造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和打算?
張津梁:蘭州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分為兩大塊,一塊是老城改造,一塊是新區建設。過去,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老城建設上,近幾年來,我們根據城市發展的現狀,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提出“跳出老區建新區,建設新區帶老區”。
從2005年開始,在加快老城改造的同時,就新城建設進行重點部署,全力打造安寧新城區、榆中新城區和西固石化城,并且從 2005年開始,我們每年把 50%的城建資金用于新城區建設。
就城市建設而言,包括四個大的方面:第一是城市規劃,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規劃如山、執法必嚴,近年來,投入一億多元用于規劃設計;第二是城市建設,近年來我們實施了南河道改造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出入口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城建工程,今后我們還將實施繞城高速公路建設、輕軌建設、南山過境公路建設、城市立體交通建設等重大工程;第三是城市管理,過去講“三分建、七分管”,當前我們正在逐步完善兩級政府、四級管理的體制,特別是讓基層的單位和市民參與城市管理,作用非常明顯;第四是城市經營,蘭州的土地資源稀缺,因此,我們盡可能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使城市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依托經營城市來實現,從去年開始,我們每年儲備一萬畝土地,儲備土地的全部收益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光明日報記者:作為重工業省會城市,蘭州在節能減排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張津梁:與其他城市相比,蘭州的節能減排工作任務更重,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蘭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另一個是以石化、冶金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所以我們在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有兩個很重要的指標,一個是萬元產值能耗年均下降5%,力爭在“十一五”期間總體降低 25%;另一個是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國家和省上確定的范圍之內。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任務,我們提出了“四長”負責制,就全市而言,市長是第一責任人;就職能部門而言,局長是第一責任人;就各縣區而言,縣區長是第一責任人;就企業而言,廠長是第一責任人,節能減排任務完成不好,首先要對主要負責同志實行問責。
另外,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按照“管住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汰劣”的思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的過快增長,提高節能環保的市場準入門檻。
今年8月份關閉了31家小造紙企業,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造紙行業污染。再有就是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污水治理方面,我們正在著力實施“五大工程”,即七里河安寧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工程,雁灘南河道綜合治理工程,雁兒灣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黃河水源地排污總管網工程,磨溝沿至水車博覽園污水管網工程。抓好85戶重點企業節能工作,帶動全社會節能降耗。
人民日報記者:蘭州的空氣質量一直是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從蘭州市環保局、統計局公布的蘭州市 2007年1-6月的空氣質量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蘭州的空氣質量明顯好于往年。請問張市長,蘭州市在改善空氣質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的目標是什么?
張津梁:形成蘭州大氣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理原因,蘭州是“兩山夾一河”的狹長帶狀城市,四面環山,氣候干旱,降雨量少,特別是進入冬季以后,上空有 150米的逆溫層,導致空氣中的污染物排放不出去;另一方面是人為因素,如燃煤鍋爐、汽車尾氣、二次揚塵、小煤爐以及工業廢氣等。
當前,要減少大氣污染,主要是把人為因素降到最低。在過去我們實施“藍天計劃”的基礎上,從 2005年開始,又啟動實施了清潔能源改造“ 123計劃”,即一年完成公交車天然氣改造,二年完成出租車改造,三年完成燃煤鍋爐(大型集中聯片供熱鍋爐除外)清潔能源改造。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抓好熱電聯產項目的實施,加大對小煤爐的改造,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減少二次揚塵等等,從各個方面入手,減少大氣污染。
今后的目標和主要工作是,制定“一個標準”,完善“兩大系統”,推進“三項工作”,加強“四項管理”。制定一個標準,即:制定蘭州地區燃煤鍋爐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建立燃煤鍋爐準入和淘汰制度,實施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完善兩大系統,即:一是盡快完善蘭州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到 2007年底建成7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二是加快完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到 2008年底前實現市區所有重點污染源與環保部門的聯網,從而更加科學、準確地監測空氣污染狀況。推進三項工作,即:一是大力推進集中聯片供熱工程;二是繼續推進清潔能源改造;三是探索推進潔凈煤技術。加強四項管理,即:一是加強重點工業污染防治;二是加強燃煤污染防治;三是加強二次揚塵污染防治;四是加強機動車尾氣管理。
北京周報記者:蘭州市如果要進一步擴大綠化面積,直接面臨的就是水資源合理利用問題,請問在節水方面,蘭州采取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