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杉磯時報》2007年7月28日文章:蘭州牛肉拉面漲價起爭論——全球食品價格上升波及大眾喜愛食品。(作者:唐·李/ Don Lee)
一碗牛肉面引發的“口水戰”
中國蘭州——在中國,一提到蘭州,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牛肉拉面。
據說在過去,牛肉拉面是宮廷食品,僅供皇家人享用。大約一個世紀前,回族人馬保子(Ma Baozi)把它帶出皇宮,這樣,牛肉拉面才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餐桌上。
蘭州市是中國西部工業城市,位于黃河上游,遠離東部大都市上海和深圳。今天,在這座擁有300萬人口的大城市,就有1000多家面館。在這里,拉面是蘭州人的主要食品,對那些在石化廠、煉油廠和重機械廠辛勤勞作的工人們來說,拉面是他們填飽肚子既便宜、又舒服的食品。
所以,當一個接一個面館上個月紛紛把價格從每碗33美分(約2.50元人民幣)提高到40美分時(約3元人民幣),這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牛肉面價格以前也曾漲過,但從來沒有一下子就提高20%。很多消費者認為面館老板必定是串通一氣,因此他們就開始向政府強烈抱怨。
43歲的常學勤(Chang Xueqin)曾是一家發動機廠的工人,幾年前下崗后就開起了出租車。他說:“我沒辦法,只好少吃了。如果價格一路這么長下去,到頭來我就學和尚吃素。”
但是,蘭州拉面漲價的背后是全球食品價格的上漲。不僅蘭州的拉面,洛杉磯星巴克的那鐵咖啡、墨西哥多提亞面餅也都在漲價。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在過去18個月里,全球食品價格上漲了23%,這其中部分原因是酒精制造業大量需求玉米造成的。
由于農場主們擴種玉米,從而導致大豆和小麥產量減少,這又使喂養畜禽的谷類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了肉、蛋和其它產品的價格增長。在美國,與年初相比,牛奶價格增長了10%以上。
在中國,和一年前相比,肉、禽的價格增長了20%以上,雞蛋價格增長則高達28%。除了谷類價格增長因素之外,在養豬場爆發的“豬藍耳朵病”也影響了豬肉的供應,而與此同時,尤其是中國東部發達地區收入的增加也使人們對豬肉消費量持續猛增。
甚至連價格低廉的方便面也漲價了。根據中國媒體報道,本周方便面價格將增加20-40%,其中部分原因是方便面的主要原料棕櫚油價格上漲引起的,在去年,棕櫚油價格就幾乎翻了一番。由于歐洲化學燃料對棕櫚油需求量的增長和一些如印度等食品業增長迅速的國家大量需求棕櫚油等原因,使棕櫚油價格一路看漲。
在蘭州,對牛肉面提價的反對使當地政府很快在6月26日做出了每碗面不超過33美分(約2.5元人民幣)的最高限價。盡管此舉受到很多消費者歡迎,但在北京的一些官員和學者紛紛批評蘭州政府在中國市場經濟下仍然試圖控制價格。
對牛肉面價格的爭吵旋即在國內引起廣泛爭論,而市場的力量也似乎凌駕了政府的法令之上:由于對違反限價者沒有處罰,絕大部分面館對政府這一法令置之不理。
這次漲價風波首先是從蘭州市西固區(Xigu)開始的。每天銷售700碗的面館老板馬劍鋒(Ma Jianfeng)說:“這個政策是不合理的。”他說,到目前為止,漲價對自己生意影響不大。周日,早上還不大到五點半時,馬劍鋒就已經坐在一個棚子里,為一波老顧客分發面條票。香味從廚房里飄了出來。
馬劍鋒說:“因為拉面的成本高,所以降價是不可能的。”和大多數面館主人一樣,37歲的馬劍鋒也是回族。他們說做小買賣是回族人唯一能致富的出路。馬劍鋒說如果自己遵守了政府政策,拉面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那也就意味著生活沒有出路了。“肉少了、料少了、湯也少了。顧客誰還會來?”
50歲的面館老板魏德(Wei De)也感受到了壓力。他支出最大的是牛肉,而肉的價格在過去幾個月中就增長了20%多,達到現在每磅1.30美元(約21.9元/公斤),而肉商也不再白白奉送骨頭了。
魏德的父親是馬保子的徒弟。他這門手藝是從父親那里傳下來的。在過去20年里,魏德一直在一個老回民區駱駝巷經營著一家沒有名字的面館。這個古老的社區提醒著人們,這座城市過去曾是古絲綢之路的一個主要停靠站。
在后面一間小房子里,妻子馬秉秀(Ma Bingxiu)正在拉面。魏德說在他的面里添加了一種長在戈壁灘里石頭狀的特殊草藥。他說這不僅使面更筋道,而且味道也更香了。
魏德的湯是由14種原料熬制的,包括大蒜、桂皮、蘿卜、肉豆蔻和牛肉等。他說還在湯的上面還添加了一層薄薄的牛油,這樣可使湯不涼。
魏德拉面的價格一直都沒有突破政府的最高限價。但他說自己明白為什么其它面館置政府法令于不顧。盡管如此,魏德每碗面仍然還能賺到7美分,因為他不用繳租金。但他說,如果什么東西都漲得這么快的話,他的面條價格也很快會跟著往上漲。
魏德說:“我認為政府沒有必要來限制價格,他們把控質量才是最重要的。”
面館老板們的呼聲很難協調一致,很少有人敢把自己的抵制說成是抗議。即便是受到來自全國學者和輿論的支持,他們也沒有打算要觸及政府的底線。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名經濟學家易憲容說:“蘭州政府的行為完全是典型的計劃經濟行為。為什么他們不去控制房價呢?”
當地研究人員對蘭州市物價局的做法表示諒解。他們說盡管政策有疏漏之處,但意向是好的。物價局官員則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講師何文勝(He Wensheng)說:“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倒退,這表明政府在關心普通百姓的生活,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何文勝說,引起老百姓的不滿的不僅僅是食品,醫療保健、住房和教育支出都上漲過快。“對很多人來說,牛肉面價格的上漲似乎成了壓彎駱駝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對25歲的王曉明(Wang Xiaoming)來說,牛肉面價格風波來得可真不是時候。六個月前,王家兄弟在路邊賣烤羊肉。當地政府說他們是在污染環境,也損害了城市的形象。之后,王曉明就和自己的三個兄弟、父母一起,投資6500美元(約5萬人民幣)在西固區開了一個35座的面館。
上個月,當他們周圍的面館爭相紛紛提價時,王氏兄弟沒有跟風。他們擔心突然提價會把顧客們嚇跑。王曉明說:“我們這樣做不是因為政府法令。提價顧客不能接受。”
但即使是33美分(2.5元)一碗他們還是賺不到什么錢。所以王氏兄弟決定24小時營業,希望能夠薄利多銷。
周日,早上三點鐘。王曉明在后面廚房和前面柜臺之間來來回回,為客戶上面,忙個不停。因為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都會陸陸續續迎來一些出租車司機。有一少部分住在城外的年輕人,回家前在王氏面館作最后一站停留。還有一些鐵路民工,他們在這里吃上一碗面,暖暖肚子后,踏上回鄉收割小麥的征程。
那一天,王曉明要爭取再賣400碗面。他的眼睛里布滿了血絲。他說:“如果原料價格再這么漲上去,生意就難做了。即使有一千個顧客,我們也賺不到錢。”(陳文杰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