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戶企業完成改制,8萬職工轉換國有身份;國有企業“老總”市場“賽馬”;一個個國有企業資產重組,浴火重生……
一場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在蘭州市歷時近兩年時間,目前已完成主體任務,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效。
蘭州市以其成功實踐,被國務院國資委稱作“無震蕩”改革的成功典范,認為“蘭州模式”對西北乃至全國國企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93”攻堅,邁過蘭州改革發展“最大的坎”
蘭州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量大面廣,改革任務十分艱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先后通過“放權讓利”、推行承包制、試行股份制和“三改一加強”等多種形式推進國企改革,但“瓶頸”依然未破,國有企業規模小、資產質量差、運行效率低的總體狀況未能徹底扭轉,舉步維艱。
每于寒盡覺春生。2005年,蘭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創業實干打硬仗,在全市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國企改革攻堅戰,旨在為蘭州“工業強市”、長遠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注入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面對這樣一場量大、任務重的攻堅戰,少數人思想上顧慮重重,感到心中沒底,擔心主體任務能否按時完成,在猶豫、觀望。
3月2日,一次事關蘭州前途和命運的大會———蘭州市國企改革攻堅動員大會隆重召開。包括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中央省屬在蘭大企業、市屬所有企業主要領導在內的1000多人參加了這場統一思想的“誓師會”。
蘭州市不少干部由衷地說,如此規模的大會,近年來在蘭州市少見。這充分彰顯了對這場國企改革總體之戰、命運之戰、決勝之戰的決心。
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陳寶生說,這是蘭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又一次大規模的覆蓋全社會的思想解放,是蘭州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邁過的“一道硬坎”。省長助理、蘭州市市長張津梁堅定地表示,這個“坎”必須要邁,無法回避,時間拖得越長,改革的成本就越高。
一個“393”國企改革攻堅計劃出臺:以“兩個置換”(產權轉換和職工身份置換)為突破口,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使90%的國有企業完成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使90%的國有企業職工置換國有身份,使35戶左右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無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通過依法破產或政策性破產,徹底退出國有序列。
蘭州市排出了時間表:一年抓改制,兩年抓重組,三年抓完善。即一年完成“兩個置換”的主體任務,實現產權多元化;兩年抓百戶企業資產重組,優化資源配置;三年實現制度創新,通過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陽春三月,春寒料峭,但每個人心里都熱乎乎的:蘭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企改革攻堅戰全面打響。
“舉全市之力”攻堅。蘭州市成立了由陳寶生任組長、張津梁任第一副組長的國企改革領導小組,下設7個工作指導組,部署指揮。來自有關主管部門和企業的120多名干部組成35個企業改制協調指導組,進駐企業。
創業實干,書寫“無震蕩”改革“蘭州模式”
國企改革涉及面廣、難度大,蘭州市從政策配套入手,出臺2個綱領性文件,9個配套政策,8個暫行規定,并匯編成冊,嚴格行駛在政策的“軌道”上。
“改到深處是產權,改到難處是身份”。為攻堅破難,蘭州市將責任制引入國企改革,四大班子領導每人包干一戶問題多、難度大的企業,國企辦與77戶重點改制企業簽訂目標責任書,限期完成。張津梁每月定期組織召開1—2次國企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和市長辦公會,及時、集中研究解決國企改革中熱點、難點問題和突出矛盾。蘭州市還多次組織企業現場經驗交流。
這次國企改革總需改制成本32億元,籌措資金是確保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環節。張津梁親自擔任資金籌措組組長,通過資產經營等多種形式,迄今已累計支出改制成本27.63億元。
與攻堅戰并行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僅2005年,四大班子領導就深入改制企業70多批次,上門服務,現場協調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相關部門對160戶重點改制企業進行四輪調研和現場辦公。“國企改革攻堅政務大廳”成立,各部門聯合辦公,“一站式”服務,為企業提供方便,一戶企業的職工檔案、安置方案審核認定等工作原先需耗時兩個多月,現在平均兩天即可完成。
為了加快攻堅進度,一種獨特的“5+2”(5個工作日加雙休日)、“白+黑”(白天加晚上)的工作制度推行開來。人們注意到,市國企辦、國資委的辦公室幾乎徹夜通明,工作人員晚上加班加點成為家常便飯。
這種連續作戰,苦干、實干加巧干的作風,鑄就一支敢打硬仗的創業型干部隊伍,成為推動蘭州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有情操作”、“陽光操作”。在“兩個置換”中,政策配套,措施到位,操作穩健,始終保證了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凡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事,都要經過企業職代會討論,企業的改制方案、職工安置方案,必須要由職工投票來決定。企業資產處置和政府籌措的改革資金,首先預留好職工安置的費用,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職工群眾的利益。同時,從細工作,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敏感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從而實現了“無震蕩”改革。
已經實現身份轉換的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職工石良軍告訴記者,改革真正把我們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剛開始時工人普遍有排外、擔憂思想,在改制中,企業將一次性補償金發放到位,將所欠工資、福利、醫療保險金等全部補齊,對職工提出的問題,通過股東大會及時答復解決,贏得了職工信任。現在,工人情緒穩定,生產積極性高,收入也上了一個臺階。我和身邊的職工充滿信心,相信企業一定會越來越好。
目前,共有238戶企業完成改制,實現產權多元化,8.27萬名職工的國有身份得到轉換,分別占改制企業總數和職工總數的96.3%和98.8%。
“這幾乎是一個奇跡!”今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在蘭州調研時,對此由衷稱贊。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調研組認為,蘭州市國企改革的經驗和做法是老工業基地“無震蕩”改革的成功典范,“蘭州模式”對西北乃至全國國企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改革創新,國有企業“浴火重生”
2005年12月24日,在蘭州市勝利賓館會議室內,一場別開生面的國有企業“老總”選拔面試正在進行。公開選拔的是蘭州勝利賓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一職,14位候選人依次亮相。
這是蘭州市首次嘗試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國有企業負責人,變單純行政任命式的“相馬”為市場“賽馬”,標志著國企改革攻堅向體制創新的深層次破冰前行。
創新,讓改革充滿活力,亮點頻閃:組建蘭州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完善了國資監管體系;與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打折回購約21億元債務,減輕了企業負擔;聘請46家中介機構參與國企改革攻堅;在部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試行年薪制等多種薪酬方式……
今年,國企改革走向縱深,以100戶企業資產重組為重點,整合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和戰略布局,并重點篩選30戶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實施大跨度、高起點重組,作為重點項目招商引資。
百戶企業資產重組步點鏗鏘,捷報頻傳:7月14日,首批5個資產重組合作項目簽約,引進資金2.64億元,涉及建材、化工、交通運輸、裝備制造及實業投資等領域;8月中旬,5戶企業資產重組產權轉讓交易簽約;金秋10月,又有11個資產重組和產權轉讓項目簽約,多數投資者為成長型民營企業。
企業活了,“長高”了。今年1—8月,市上監控的47戶重點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9%,改制企業的效益初步顯現。甘肅水泵廠的干部職工以企業原有的無形資產為核心,探索實施自我重組,以自然人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甘肅水泵有限責任公司”,利用原企業閑置的生產用地和生產設備,先后引進16家企業,形成新的工業園區,預計年總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安置原企業在崗職工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