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就如同體育健兒在田徑場上比賽,在沒有到達終點之前,家長緊繃的神經一刻也不敢放松。費好大勁將孩子塞進好學校還不算,要是再能進重點班、實驗班,3年后的中高考就更有希望了。由于中高考狀元大多出自重點班或實驗班,在這種“明星”效應的刺激下,各學校在設立重點班上惟恐落后。但采訪中記者發現,已于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并沒有讓盛行校園的重點班剎車,與以前不同的是,各學校的做法更加隱蔽。
現狀:分班教育十分普遍
今年6月中旬,小升初劃片方案確定后,許多初中招生學校都在隨后不同的時間里組織了選拔或測試性考試,為秋季開學的分班教育做“鋪墊”。
據了解,蘭州平板玻璃廠學校、蘭州五中、蘭州三十四中、蘭煉二中、蘭州四中等學校都存在分班教育的情況,都設有重點班或實驗班。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學校名稱的中學校長這樣調侃說:“盡管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新法)不允許學校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但為了追求升學率和爭奪生源,各初中學校采取分班教育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新法實施以前,各學校都公開做,而新法實施后,各學校的做法隱蔽了,不敢聲張罷了。在目前初中教育都圍繞中考‘指揮棒’轉的情況下,學校采取分班教學是追求升學率制度下的必然產物,重點班的學生無疑就是學校高升學率的有力法寶。”
分班:讓“差生”自卑感倍增
按就近入學原則,2002年秋季開學時,胡軍(化名)進入了城區一所普通初中,在這里他遭遇了重點班與普通班的不同待遇。去年6月,身在普通班的胡軍中考成績不理想,未能沖進省級示范性高中,便選擇了一所以“管理嚴格”著稱的民辦高中。
9月1日上午10時,記者根據事先約定的地點準時趕到蘭州體育館門前時,胡軍早已在這里等候多時了。“去年中考成績太低,我就選擇了現在就讀的這所民辦高中,在這里,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老師也不會歧視像我這樣的‘差生’,感覺很輕松,經過努力,我現在的成績在班里排名前10名,我的理想是兩年后考取一所財經類大學,學會計專業。”
談到自己的3年初中生活時,胡軍臉上的笑容凝固了,沉默片刻后,胡軍說,初中入校前,學校組織了一次考試,目的是選拔一些優秀學生進入重點班,但由于成績不好,胡軍被拒在重點班之外。一年級時,被分到非重點班的感覺不是很明顯,但到了二年級,一種莫名的自卑感越來越強烈。
學校: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蘭州平板玻璃廠學校設有初中和小學,在校學生近500人,其中一半是外單位子女,2002年起采取分班教育。今年中考,該校重點班30多個學生以96%的升學率位居西固區區屬學校第一。校長金應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家長、社會仍然認可升學率的情況下,學校就不得不下大力氣抓生源和升學率了;盡管學校不愿意將學生按學習成績分班,但別的學校都爭著這么做,你不做,生源肯定會受到影響,沒有好的生源,追求升學率就是一句空話,沒有升學率,很難想像這所學校是否還能生存下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學校長就分班一事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普通學校之間有差別已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學校在 競爭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開辦重點班,提高升學率的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可以說,重點班成了學校、家長、學生普遍認可的一個“亮點”,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校的良性發展。同樣是一個老師任教,即使是在同一個班里,因智力與能力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感覺“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卻認為“吃不了”,既然存在個體差異,為什么不可以因材施教?對于一些無法及時趕上來的學生,他們天天在課堂上聽著怎么也聽不懂的數學題發呆就是平等了嗎?他們的壓力不就更大了嗎?分班教育恰恰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
家長:贊成反對聲音并存
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分班教育在提高升學率的同時,還在學生中營造了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讓一個上學的學生在校期間體會到競爭的殘酷,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取得好的成績;相反,一些沒有被分進重點班的學生家長則表示,義務教育階段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分班教育顯然有悖于素質教育理念,僅憑成績給接受能力差的學生貼上不平等的“標簽”,勢必會扼殺“差生”的積極性,這樣一來,這些孩子總認為自己“不行”,自尊心受到傷害,喪失學習積極性;同時,被分在普通班的學生在其他方面并不一定比別人差,在這種不平等教育環境下,其他方面本來有的優勢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退。
教育局:開設重點班將受嚴查
早在8月29日召開的蘭州市教育局2006年政風、行風評議大會上,蘭州市教育局局長欒行健在回答評議代表提問時明確表示,隨著標準化和示范性學校的建設,蘭州市目前已沒有重點學校這個概念。這位負責人同時也承認,學校設立重點班的現象的確存在,根據有關規定,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各學校不準設立重點班,而已經設立的重點班,教育局將責令其限期整改。該局黨組副書記、紀檢組長梁志仁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教育主管部門將根據新法規定嚴查重點班。
本報記者 武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