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丹波實習生馬昊瑩
財政支農走進蘭州市城關區青白石街道上坪村,水泥路面的道路寬展平坦,水利管道維修一新,不少村民家還通上自來水……
城關區納入新農村建設計劃的18個行政村全部分布在南北兩山,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滯后。城關區整合部門資源,將各有關單位、部門劃分為產業發展組、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發展組、民主管理及精神文明建設組、綜合組,每組確定一個牽頭部門,形成合力,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今年將北山大牛圈水利工程、村委會辦公用房和村級道路建設均列入政府實事,目前進展順利。
為了提升特色農業,城關區投資200多萬元對青白石街道的水利設施進行更換和維修,重新更換4500多米主管道,保灌5600多畝農田。對8個行政村進行了道路路面硬化和維修,硬化面積達9萬多平方米,改善了投資環境,也解決了農民銷售難的問題。現在,來自新疆、廣州、四川等地的客商可以直接將運輸車停在農民家門口。
產業富農城關區青白石街道白道坪村是一個被果樹層層包裹起來的村莊。
果農徐偉一大早便來到地里忙活,他笑著說,今年種了4畝紅富士蘋果、2畝桃樹,去年僅種植紅富士蘋果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種植業是青白石街道的傳統支柱產業,曾經風靡一時的白蘭瓜讓人們知道“蘭州有個青白石”。由于品種老化等原因,青白石的白蘭瓜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痛定思痛,青白石提出“增蔬菜、優瓜果、興畜牧”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著重發展精品農業、現代農業。經過新品種的引進和改良,具有白蘭瓜種植傳統的石溝村現在種植優質白蘭瓜面積達1500畝。地處山地的白道坪村調整種植結構,出產的紅富士蘋果成為青白石的新品牌。“今年,我們有了屬于自己的商標。”村委會主任徐高興地拿出了剛剛申請的“QBS青白石瓜果蔬菜”商標的認證書。
緊臨白道坪村的上坪村引進世紀門窗玻璃幕墻、高老莊農家休閑園和上坪家具生產小區3個重點建設項目,93%以上的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方式與企業合作,每年僅土地入股分紅一項農民就可收入160多萬元。農民通過到企業打工,為企業運輸貨物,出租空閑房屋,開辦餐飲零售商店等多種方式增加收入,非農業收入已占到總收入的80%以上。
科技興農在城關區皋蘭山地區的紅溝村,今年首次利用雙壟地膜覆蓋集雨溝播技術種植的320畝玉米長勢喜人。
奔走在皋蘭山區推廣這項技術的蘭州市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滕漢偉告訴記者,這種技術把被動抗旱變為主動抗旱,具有顯著的集雨效果,同時還具有提高地溫、防寒和促進玉米早熟的優點,比傳統半膜覆蓋模式增產38.6%。
皋蘭山地區屬于高海拔山區,過去以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為主。近幾年城關區不斷加大科技支農力度,示范推廣雙壟全膜覆蓋集雨溝播、高光效果樹修剪技術、反季節伏旱西甜瓜栽培技術等,引進名優蔬菜新品種,帶來一場種植技術和產業結構的變革。今年雙壟全膜覆蓋集雨溝播面積達1000畝,每畝可增收200元。
近幾年來,城關區共為皋蘭山地區農民舉辦高原夏菜技術培訓班8期,從品種選擇、栽培、病蟲害防治到生物農藥的應用、育苗等技術,有500多人次參加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