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昆侖山下,在柴達木盆地西南部,在“高原明珠”格爾木市,在青藏鐵路增建二線工程建設中,有一支被譽為“高原鐵軍”的鐵路建設隊伍——中鐵二十一局,讓我們感到親熱和自豪的是他們來自蘭州,并以“能吃苦,能戰斗,能忍耐,能團結,能奉獻”的隴原精神創下了青藏鐵路建設的8大奇跡。
A 232天鋪通113.9公里鐵路
要不是青藏鐵路搭橋,我們對中鐵二十一局的認識也許永遠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名稱上,很多人也許并不了解,這個總部設在蘭州的中鐵直屬局原本在全國赫赫有名。
中鐵二十一局承擔建設的是青藏鐵路西格段增建二線應急工程第五標段——臨山站至格爾木東站區間 111.3公里線路工程,從施工條件非常惡劣,地質水文環境復雜,沿線既有風沙路基、鹽漬土路基,還要穿越聞名中外的“萬丈鹽橋”。中鐵二十一局西格二線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寧寶鋼告訴記者,當時他們最為擔心的并不是施工條件,而是不到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 400多萬土石方、新建5座橋梁、31座涵洞,在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絕無前例。 2005年9月27日,鐵道部、青海省、青藏鐵路公司就西格段增建二線應急工程召開了緊急動員大會,接受任務后,中鐵二十一局連夜召開會議進行動員部署。隨后的5天時間內,接受該工程施工任務的二、四公司從嘉峪關、蘭州、西寧、武威等地將 1378臺機械設備和 5500多名隊伍星夜兼程集結到工地,率先打響了青藏鐵路增建二線應急工程的戰役。為了確保工程施工有序進行,指揮部將所承擔的113.9公里劃分,并先后組織了三次攻堅戰役。
2006年5月20日14時,經過中鐵二十一局 5500多名建設者的奮戰,第一個實現了 113.9公里線路全標段開通,第一個向建設管理單位報捷。寧寶鋼說,從他們開始施工到全部完工共計耗時 232天,比原計劃提前了10天,在原本工期非常短的條件下,二十一局創造了世界鐵路史上的奇跡。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6-06/28/xin_34060328105609311263.jpg)
青藏線建設工地
B “神速”施工創下六項第一
“把建設西格二線工程提高到政治高度來認識。”這是中鐵二十一局提出的明確任務,寧寶鋼主任告訴記者,他們沒有給蘭州人丟臉,在西格新增二線的5支施工隊伍中,他們第一個向建設管理單位報捷,同時也創下了青藏鐵路建設中的6次奇跡。
首先,僅僅用了55天時間于 2005年12月5日率先實現了第一階段路基工程拉通的目標。共完成填筑土石方 462萬方,路基挖方 63.6萬方,拋填片石30萬方。敷設土工格柵 39.6萬平方米,土工膜 39.2萬平方米。其中,還創造了路基土方填筑日完成17萬方的中國記錄。
其次,中鐵二十一局還實現了第一個率先完成橋涵工程,第一個實現區間通車測試,第一個完成站場改造工程,第一個實現全段順利拉通,第一個實現列車提速目標(每小時120公里)等六項第一。
中鐵二十一局的“神速”得到了鐵道部有關領導的極力稱贊,也成為青藏線上傳唱的奇跡。
2006年5月3日,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現場辦公時決定,在鐵路線路兩側增加安裝鋼筋混凝土防護柵欄的施工任務,并要求在22天時間內全部完成。施工任務明確后,二公司黨委書記劉保華連夜從蘭州趕到格爾木工地進行督戰,在最短的時間里,備齊了生產的模具和材料,組織施工人員進行鋼筋混凝土防護欄桿的預制和安裝,僅用20天時間就完成了57公里的防護欄桿施工任務。
C 50天攻克“鹽澤地”難題
面積5848平方公里的察爾汗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鹽湖之一,也是西格鐵路二線的必經之路,施工區有細沙震動液化路基、鹽湖路基和鹽澤土路基,地基普遍松軟,溶洞和鹽坑分布廣泛,施工難度極大,鐵軌路基鋪設必須突破鹽蓋下情況非常復雜的難題。不過,來自蘭州的中鐵二十一局工程技術人員成功攻克了這一世界難題,順利通過了橫跨世界著名的“萬丈鹽橋”,再次創造了世界鐵路史上的奇跡。
在鹽湖上修公路沒什么問題,但火車由于機身、鐵軌沉重,要真正確保安全施工難度非常大。中鐵二十一局西格二線應急工程指揮部的寧寶鋼主任告訴記者,鹽蓋下溶洞、粉細沙震動液化帶一旦受到振動,很可能發生消融變成沼澤,給路基要求嚴格的鐵路運行帶來巨大危險。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技術人員經過一次次地采樣分析、實驗、研究和論證,查找大量相關技術資料,最后選擇采用拋填片石、敷設土工格柵、土工膜等新工藝、新技術,終于破解了“萬丈鹽橋”路基受鹵水浸泡、淡化融化給鐵路線路造成病患的難題。來自蘭州的中鐵二十一局不僅成功破解了世界難題,同時還成為青藏鐵路上第一個向建設管理單位報捷的主力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