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蘭州徐家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游客,都知道,在公園的西北方向,有座青山,山間紅柳依依,側柏常青。此山就是老蘭州人皆知的“中正山”。現在公園內還有一些茶社、餐館、碑、亭等建筑物,亦冠以“中正”二字。
徐家山的這座青山,為何以“中正”二字來命名,民間傳聞頗多,許多傳說與其歷史并不相符。
關于“中正山”的命名,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40年底,我國已故著名的經濟學家張心一教授,出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他到任后不久,即在徐家山開始種樹種草、保持水土的實驗。此舉開創了我國荒山綠化的先河,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不斷有專家、國家元首、政界要人來蘭州徐家山參觀、考察。
1942年8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西巡視察,途經蘭州,下榻在榆中興隆山“行宮”。他的出行對外高度保密。榆中至蘭州的道路戒備森嚴,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他在蘭州的各項活動,更是鮮為人知。
蔣在蘭州期間,秘密接見了甘肅省府四大廳廳長及他們的夫人(當時甘肅省政府只設財政廳、民政廳、教育廳、建設廳四個廳),宋夫人還約廳長夫人們陪她打橋牌助興。
蔣在谷正倫、張心一的陪同下,視察了徐家山種樹種草的實驗。在視察的過程中,他對這里種樹種草,綠化荒山的實驗,頗感興趣,并連連點頭稱贊。
蔣介石在視察后,親自留下了手諭,責成省府支持、督辦蘭州綠化荒山的事業。同時還撥給專款兩千萬元(紙幣)。
同年12月,即在省城蘭州成立了“蘭州造林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負責、策劃蘭州的荒山綠化工作。蘭州著名的果樹專家劉亞之先生,就是當年該委員會的技術、管理者。直到解放后,1950年7月,劉先生因病才離開了這項工作。
為了紀念蔣這次視察、踏訪蘭州徐家山,省政府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元月,把該山命名為“中正山”,并在山巔樹碑一塊。碑面勒“中正山”三個大字,落款是谷正倫(省主席)和年款。
碑文所記:“本市北岸延東之荒山,尚無定名,三十一年夏,總裁蔣公卸鉞西巡,對本省市政建設多次指示,本府根據原定之五年造林計劃,遵照要點,審度實事,積極進行。并組設省造林委員會主持策劃,旋定名該山曰中正山資為紀念”“愛定山之四至,東至棗樹溝,西迄金城關、南抵山麓,北至山巔。”方圓約七八平方華里。
據劉亞之先生1984年回憶:“當年在西起金城關,東至棗樹溝一帶的荒山上,栽種成活了白榆約七八萬株(后來都被蛀蟲所毀)紅柳、側柏、洋槐等樹種共十三萬多株。在他離職時,只交待了十萬株,還有三萬株因是初栽成活的小樹,故未列入清冊。”
世代變遷,歲月流轉。昔日荒山野嶺的徐家山,如今已是綠樹成蔭,一片蒼翠,并成為國家森林公園,對游客開放。也是蘭州人民休閑、度假、旅游的最佳去處。
那兩尊樹立在中正山巔,掩映在當年栽種成活的紅柳、側柏之中的紀念碑,它是蘭州人民綠化荒山的見證,也是游客駐足觀瞻、照相留念的地方。然而,我們在回憶六十年前,蘭州人民綠化荒山的往事的時候,不能不提及這段鮮為人知的綠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