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記者從甘肅省有關部門獲悉,對蘭臨高速公路山體滑塌的治理,目前還拿不出徹底治理方案,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在滑塌后及時對落下的山石進行清理。
另外,本報昨日對蘭臨高速公路由于在設計時低估了降雨量導致山體頻繁滑塌進行報道后,引起不少讀者的共鳴,他們紛紛打來電話發表自己的看法。
市民熱議蘭臨高速
住在紅山根西村的朱先生打來電話說,一條使用還不到一年的高速公路,就頻頻發生滑塌現象,從他個人的角度看,這就是純粹的“豆腐渣”工程。國家投資三十多個億的資金來打造暢通無阻的高等級公路,沒想到就因為滑塌問題而使得蘭臨高速公路“面目全失”。高速路不高速,這樣的路不修也罷。
在蘭州某批發市場跑運輸的市民王先生說,他經常來往于蘭臨線上,看到本報的報道后,內心有一種無法詮釋的滋味,公路的修建也是他們這些納稅人一分錢一分錢攢起來的,可修出來的護坡竟然維持不了一年就這樣了,這讓這些納稅人怎么接受?
王先生說,蘭臨高速公路作為國道212線蘭州至重慶公路和西部省際通道蘭州至磨憨口岸在甘肅境內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蘭州的南出口和通往“后花園”臨洮的捷徑,規劃設計院在做設計的時候,就應該認真考慮到處于小氣候區的七道梁區域的氣候條件,而不能簡單地根據以往的氣候參數草率地做出一個設計方案,這是一種完全不負責任的表現。
沒有徹底治理方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蘭臨高速公路還未投入使用的2003年至2004年的施工過程中,因水毀引起的山體滑塌次數就達到了12次。在2004年12月19日建成通車后,滑塌現象更是屢有發生。尤其是今年5月份進入雨季以來,山體滑塌已有7次。而這些都是因為雨水浸滲,邊坡含水量加大導致的。
記者從省有關部門獲悉,滑塌事件頻頻發生后,相關部門要求設計院盡快拿出治理設計方案,但設計院的回答是,目前可能做不出徹底治理方案,能做到的就是在山體滑塌后及時清理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