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
絕壁上的美麗佛國精美的泥塑藝術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3_467091.jpg)
第004窟,薄肉塑伎樂飛天(北周)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2_491665.jpg)
第127窟,壁畫中的城郭圖(北魏)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8_715393.jpg)
麥積山風景秀麗,翠柏蔥郁,野花茂草。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天水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系的一座孤峰。麥積山石窟始創于十六國后秦(公元384-417年),其山高僅142米,但形狀奇特,猶如麥垛,故得名麥積山。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形象說明了麥積山得名的緣由。
麥積山山峰西南面懸崖峭壁上,開鑿有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云岡石窟稱為我國四大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東方雕塑館”美譽。2014年6月麥積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本報記者 呂建榮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04_789980.jpg)
麥積山石窟約自十六國后秦時期創建,歷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歷時一千六百余年,都有不斷開鑿和修繕。洞窟現有編號194個。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5_609630.jpg)
麥積山東崖大佛。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其山勢陡然起獨峰,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7_974482.jpg)
第133窟,佛、弟子(部分) (北魏)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9_201425.jpg)
第121窟,菩薩與弟子(北魏)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4_996406.jpg)
第044窟,佛(西魏)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82/02/11820216_337637.jpg)
麥積山石窟在絲綢之路上的地理位置圖(文物圖片為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