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 全力建設幸福美好新臨夏
臨夏回族自治州委書記 周強
臨夏緊靠蘭州,毗鄰甘南和青海,屬多民族聚居區,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也是甘肅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在維護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全省乃至全國和諧穩定方面,肩負著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神圣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和重要關頭,必須團結帶領全州各族人民,認真貫徹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凝心聚力,開拓奮進,努力開創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州的新局面。
思想引領發展,思路決定出路。用世界的眼光、戰略的思維、辯證的方法審視臨夏發展,劣勢很明顯、優勢更明顯。人多地少、資源匱乏、貧困面大,交通不成網、互通能力低,但距省城蘭州近、區位優勢明顯,水資源豐富、長遠發展優勢明顯,群眾善經商、會經商,民間資金雄厚,歷史積淀厚重、后發優勢明顯、發展潛力無限。省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全州上下牢牢把握“一項重大使命”,始終堅持“八個發展取向”,深入實施“十大重點行動”,按照“四個發展”“五個更加注重”的要求,圍繞在轉型跨越中臨夏朝著什么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討論,對州情民情、優勢劣勢的把握更加準確,對戰略目標、發展路徑的定位更加清晰。在歷屆州委、州政府已經形成的“依托藏區大市場、融入蘭州都市圈”的發展戰略和“強基礎、抓教育、興商貿、育產業、保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以及“建設全州區域中心”發展布局的基礎上,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思路的大拓展,推動臨夏的大發展。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臨夏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省十二次黨代會和州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高舉一面旗幟,緊盯一個目標,圍繞一個統攬,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加快建設三大基地、三個經濟帶、兩個示范區,努力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穩定、生態優美的幸福美好新臨夏。
一面旗幟,就是高舉民族團結進步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認真落實黨的基本民族理論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思想,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中華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文化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把加快臨夏發展作為最大的政治和最緊迫的任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營造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采取教育、疏導、化解、公平公正的辦法,及時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各種糾紛和矛盾,毫不動搖地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在宗教界深入開展以“比貢獻、比規范、比和諧、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主要內容的“三比一促”活動,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群眾性和廣泛性,建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為推動轉型跨越凝聚力量。
一個目標,就是力爭到2020年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6大類23項監測指標,科學編制臨夏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規劃、產業富民規劃,深入實施扶貧攻堅規劃和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全力做好基礎設施改善、富民產業培育、農民教育培訓等十項重點任務,大力實施“水、路、電、氣、房、教、衛、文、就、保”十大民生工程,不斷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力爭主要經濟指標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由全省的第三梯隊進入第二梯隊。
一個統攬,就是以創建國家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范區為統攬。以省委、省政府支持臨夏回族自治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指導,用足用活國家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突出臨夏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積極創建國家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范區,從頂層制度設計和國家戰略層面上,把事關臨夏當前和長遠發展的一攬子項目和政策納入國家中長期戰略規劃,為臨夏轉型跨越提供政策支持、項目支撐和資金保障。
五大戰略,就是深入實施農牧穩州、工業強州、商旅活州、科教興州、生態立州戰略。堅持產業富民、農牧穩州,著力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推廣、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推進種植業、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產業化進程。堅持項目支撐、工業強州,積極承接其他城市因土地受限、環境容量受限、水資源受限難以落地的項目,著力推進水電資源鏈式開發、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清真食品、宗教用品、手工藝品生產加工、旅游紀念品、彩印包裝、建筑建材、生物醫藥工業,加快臨夏經濟開發區及其他省列園區規劃建設,啟動臨夏——廈門循環經濟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堅持優勢帶動、商旅活州,著力加大專業市場建設,完善城鎮市場體系,發展物流產業,促進傳統與現代物流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在更高層面、更寬領域加大臨夏對外宣傳和合作交流,依托和政縣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展覽、科研、科普,爭取舉辦“古生物化石保護挖掘開發展示國際研討會”;依托劉家峽水庫豐富的水面資源,爭取舉辦“賽艇和龍舟大型國際賽事活動”;依托“三個基地”和臨夏市縣一體化同城化發展,爭取舉辦“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特需用品國際博覽會”和“河州牡丹—磚雕藝術節”;依托保安、東鄉、撒拉特有民族,爭取在積石山縣舉辦全國較少民族和特有民族風情藝術節。堅持人才引領、科教興州,著力提高適齡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將義務教育向上延伸到高中,向下延伸到幼兒園,使國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強農村技能人才培訓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高技術勞務人員輸出,變人口壓力為人才資源優勢;依托臨夏衛校籌辦西北民族大學臨夏分院;建設中國“小麥加”、伊斯蘭經典——國家級臨夏民族民俗文化產業園;啟動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護和改造工程。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立州,著力加大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力度,持續不斷加大南北兩山綠化力度;加強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突出臨夏生物多樣性特點和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作用,積極爭取實施生態州(市、縣)建設項目,加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走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之路。
三大基地,就是把臨夏打造成依托蘭州面向藏區的物流集散基地,全國乃至世界穆斯林群眾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藝品生產加工基地,蘭州都市圈休閑度假的旅游基地。立足民族聚居特點和發展旅游產業,以臨夏市為重點,規劃建設穆斯林特色商貿城,打造特色街區和專業市場、清真食品一條街、民族宗教用品一條街、手工藝品展銷一條街。全力扶持發展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農畜產品、手工藝品為重點的富民產業和項目,發展清真特色小吃等傳統服務業。圍繞吃、住、游、購等要素,加快旅游景點景區建設,打造精品景區,科學設計精品旅游線路,與周邊旅游景區資源互補、資源共享,提升服務層次。加快建設環城30公里快速通道和30里大夏河風情線,以山為屏,以水為魂,以綠為脈,加快建設山水園林、宜居宜業宜游、特色鮮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個經濟帶,就是打造沿黃、大夏河、洮河——廣通河以線串點、三個特色產業經濟帶。沿黃經濟帶,形成以積石山縣城、大河家商貿物流工業園,蓮花碼頭、河灘休閑旅游觀光度假區、永靖黃河三峽游覽,黃河濕地綠色產業園,鹽鍋峽工業園區為節點,突出發展以蔬菜、瓜果、水產等為主的高效農業、觀光農業,以水電能源、裝備制造業、精細化工、冶煉鑄造、農產品加工等為主的地方工業,以炳靈石窟、黃河三峽、恐龍化石等為主的休閑觀光旅游業,以黃河濕地為主的綠色產業園。大夏河經濟帶,形成以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大夏河濕地公園、中國“小麥加”、伊斯蘭經典——國家級臨夏民族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廈門循環經濟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東塬綠色產業園、河灘休閑旅游觀光、劉家峽庫區觀光旅游為節點,突出發展以磚雕、手工地毯為主的地方手工藝品生產加工和清真食品加工業,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民族宗教用品、現代物流等特色產業。洮河——廣通河經濟帶,形成蓮花山自然保護區、松鳴巖風景區、和政古生物化石、康樂蓮麓鄉村自主游樂園、廣河縣城和三甲集、東鄉達板和唐汪、永靖吧咪山景區為節點,突出發展以啤特果種植加工、旱作高效農業、苗木花卉繁育、肉牛肉羊奶牛養殖和飼料加工、皮革毛紡加工、建筑建材和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集約發展的產業帶,培育更多更強的經濟增長極,力爭在重點區域和支柱產業發展方面實現多極突破。
兩個示范區,就是積極創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以生物多樣性建設保護為主的示范區、國家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繁榮發展示范區。通過爭取和實施兩個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力爭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給予更多更大的支持,全力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穩定、生態優美的幸福美好新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