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說,綠色是生命的顏色。當你告別了燥熱而喧囂的都市,徜徉于太子山自然保護區的青山秀水之間,讓那撲面而來的綠色消弭了炎夏的暑氣時,這處清涼寧靜的山林無疑就是消夏避暑的佳勝之地。
太子山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省中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處,地跨臨夏州的臨夏、康樂、和政三縣,境內山勢巍峨,溝壑縱橫,氣候多變,景觀壯美,是我省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從這里發源的楊家河、牙塘河等16條河流,為臨夏州三分之二地區的人畜提供了飲水,滋養著全州百萬畝的農田。從生態安全的角度來說,太子山自然保護區不僅是臨夏、甘南兩州的自然生態屏障,而且還直接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今年7月的一天,當記者來此采訪時,在這里見到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高生祥。這位自十多歲參加工作以來,即把青春歲月無私奉獻給保護區建設的林業工作者,可以說見證了保護區從森林幾乎砍伐殆盡,到近十年來恢復生態、良性發展的全過程。記者今天看到的滿目青山,就是高局長帶領的一班人,在十多年的辛勤勞作中播綠大山的結果,從而也使我們體會到這山常青、水常流局面的來之不易。
由國營林場到保護區的轉變
太子山自然保護區從建設初期到今天,其機構幾經更迭:1965年成立以營林為主的太子山林業總場,在上世紀70~80年代,這里的樹木幾乎被砍伐一空,損失十分巨大。1986年臨夏州將總場管轄的紫溝、東灣、新
營、刁祁四個林場分別下放到康樂、和政和臨夏三個縣管理,1991年又收回到臨夏州統一管理后,更名為臨夏州太子山水源涵養林建設總場,以管護和造林為主,開始保護和恢復這里的生態面貌;2001年12月,甘肅省政府決定將臨夏州太子山水源涵養林建設總場收歸省上統一管理,改稱甘肅省太子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為由省林業廳主管的正縣級建制單位。1998年,太子山保護區被國家列入天然林保護工程,予以重點保護;2004年,又將總林區面積84700平方公里中的21.63萬畝列入國家重點公益林建設范疇,由此使保護區走上了良性發展之路。
往事悠悠,歲月如歌。當談到這一切的時候,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兩次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高生祥總是感慨萬千。作為保護區建設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把38年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他所癡迷著的綠色。從一名護林工人到保護區的高層管理者,他所走過的道路,正是太子山保護區嬗變和發展的道路。
1991年,隨著林業總場工作重心的轉移,林場由一個經營性林區,轉變為以管護和造林為主的林區。隨著林場職工由伐木人到務林人身份的轉換,林場總收入大幅度減少,經濟出現了很大困難。當時已是總場副場長的高生祥,通過反復調查和論證,大膽提出了開發非木材資源,大搞服務業和加工業等多種經營項目的設想。經過精心經營,當年完成多種經營純收入26萬元,大大緩解了林場的經濟困難,也為太子山保護區后來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在林副產品的收購、加工,收取育林費等收入來源被切斷后,保護區干部職工服從大局,又無怨無悔地趟出了一條“造林育苗”的經濟發展之路。太子山林區土地面積廣闊,技術力量雄厚,具有發展苗木產業的天然優勢。而且由于太子山林區土質好,苗木根系可以帶原土銷售,加之便利的交通,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在此前提下,保護局先后籌資80多萬元,逐漸建起了2000畝育苗基地,這些苗木除自給外,還遠銷拉薩、日喀則、烏海、包頭、西安、格爾木、烏魯木齊、銀川等地,由于這些苗木成活率高,倍受客戶青睞,其苗木產業已成為保護區的支柱產業。
目前,保護區建有中心苗圃一個,育苗點14個,累計完成育苗面積1.5萬畝,銷售收入逐年遞增,至2006年達到了300多萬元,使保護區經濟困難得到了根本性好轉,不僅職工收入穩步增長,而且管理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逐年按計劃進行了改造,并先后投資750多萬元對危舊房屋進行了翻新,職工辦公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各保護站、點也逐步實現了“通電、通話、通路、通水”的四通目標。
依靠管理謀求更好更快發展
在抓經濟效益的同時,太子山自然保護區始終把森林資源的保護作為中心任務常抓不懈。自2001年保護區管理局成立并收歸省林業廳主管以來,局里每年都要組織由各保護站(圃)負責人和各科室負責人、局領導參加森林資源恢復情況的觀摩學習評比活動,交流經驗,以期提高管理者依法行政、規范管理的能力。另外,保護區將所有林地分片分塊全部分解落實到每一個職工頭上,并簽訂了局與站、站與段、段與職工的三級管護責任合同,明確規定了主要領導為主要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靠實了管護責任。
長期以來,太子山森林資源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盜伐林木、圈占林地問題嚴重,林牧矛盾突出。針對這一情況,管理局在認真貫徹執行《森林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按照省林業廳的具體要求和安排部署,積極開展工作,依法收繳被林區周邊群眾長期開墾圈占的林地548畝,清除固定放牧點330多個,有效杜絕了在太子山林區亂占亂挖、亂開亂采、亂砍濫伐的破壞行為,使全局的林地林權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軌道。
在堅持依法管理林地的同時,主動引導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習慣,采取多種措施幫助解決群眾的取火、取暖問題,改變他們“靠山吃山”的傳統觀念。保護區干部職工還積極向林區群眾宣傳改變養殖畜種和實行圈養有利于保護林木的必要性,實施指定放牧地點、群眾放牧區別對待的政策。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些舉措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現在上山砍柴燒的人少了,使用蜂窩煤的人多了,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
太子山保護區一方面加強保護,一方面育苗造林,兩手齊抓,以每年1萬畝的造林速度正在改變著這里的生態面貌。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荒山造林16.5萬畝,封山育林10萬畝,并計劃用5年時間將剩下的8萬畝荒山全部造上林。
在取得這些成績的時候,保護區職工也經歷了一個轉變觀念的過程。據高生祥局長介紹,由于慣性使然,長期以來管理局職工一致認為自己是林區的管理者,是“公家的人”,而不參與育苗造林等重體力型勞動。自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省上給保護區實行的是差額補貼政策,為了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保護區的管理者提出了“開源節流”的方針:“開源”就是前文所述的以苗木銷售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項目;“節流”就是保護區全體職工投入務林勞動中去,以降低造林育苗的成本。自實行“開源”和“節流”并舉措施之后,職工工資水平逐步有了提高,造林隊伍穩定了,職工的思想觀念也從此有了很大轉變。
生態旅游方興未艾
太子山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沒有囿于林業部門辦林業的桎梏,而是開拓視野,用社會的眼光來看待資源保護與保護區發展的問題,從社會的角度來解決保護與發展存在的矛盾。
當作為支柱產業的苗木銷售受到今年來市場競爭的微小沖擊時,保護區的管理者已經未雨綢繆,在為保護區的協調發展繪制新的藍圖。作為距省會蘭州僅有130多公里的一處自然保護區,太子山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獨特的森林生態景觀和依附河湟雄鎮———臨夏而生的豐富人文勝跡躍然紙上,發展旅游產業可謂得天獨厚。
太子山保護區以松鳴巖國家森林公園和藥水峽為主的自然景觀資源,以松鳴巖佛寺、藥水峽藥王殿、松鳴巖花兒會為主的人文景觀資源,就像上蒼撒給太子山保護區的一把璀璨明珠,等待著有心的人去采擷、去撿拾。
太子山,又稱太峙山、露骨山,地處和政、臨夏兩縣,離臨夏市30余公里。相傳秦始皇長子扶蘇,曾帶兵征戰于此,太子山因此得名。太子山由母太子山和公太子山組成,母太子山在東,海拔4332米;公太子山在西,海拔4162米。兩山之間盤坡埡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歷代兵家設防要塞。太子山山頂白色的巖石熠熠生輝,裸露的山骨終年積雪不化,這就是河州八景之一的“露骨積雪”,此山又得雪山之美名。太子山山中泉涌瀑飛,森林茂密,流泉清澈晶瑩,飛瀑一落萬丈,青山碧水相得益彰,常常使游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