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臨夏訊 (記者鄒海林)如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已形成兩萬多家民營企業競相發展,水電開發、清真食品加工、乳制品、洋芋淀粉加工、民族特需用品、建筑、地毯、皮革毛紡等優勢行業重點突破的喜人格局。
臨夏以民營化為基本模式,以臨夏市、東鄉縣達板、廣河縣臨園、永靖縣鹽鍋峽、臨夏縣雙城等經濟園區為基本平臺,通過政策引導、行業監管和加強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等舉措,做大做強八坊集團、古河州酒業、華安生物、金發集團、興臨集團、什錦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培育興辦個體、私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實現形式的民營企業2.2萬家,使民營經濟發展領域延伸到皮革、毛紡、化工、冶煉、食品、建材、醫藥等20多個門類的210多種產品。在擴大規模總量的同時,州、縣市不遺余力扶持民營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不斷提升皮革、毛紡、清真牛羊肉、水電能源、建筑建材等優勢行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先后有18家企業通過I SO9000質量體系認證,12家工業企業實現質量管理達標,新增以農副產品加工、保鮮存儲、運輸為主的農字牌企業群體98家,涌現出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兩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19家,500萬元以上企業30家,帶動民營企業總銷售收入增加到59.8億元。
民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加快了臨夏民營化進程。至2006年底,該州民營企業實現增加值26.75億元,占GDP總值的42.8%;上繳稅金8200萬元,占財政收入的17%;吸納從業人員13.8萬人,占社會就業人數的79%。民營成分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和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