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秦帝國時期考古再添大型建筑遺址
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甘肅日報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2月1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發布5項入選2023年第一季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秦帝國時期大型建筑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成果入選,這是繼甘南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武威天祝岔山村墓葬、平涼靈臺橋村、慶陽南佐遺址、天水張家川圪垯川遺址之后,我省第六個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考古成果,也是今年首個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考古成果。
除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外,入選2023年第一季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其余4項分別為:河北尚義四臺遺址、云南晉寧古城村遺址、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和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這5項重要考古成果,揭示了從距今上萬年的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是中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發展、國家禮儀與祭祀制度、手工業技術、都城建筑營造的生動體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歷史成就,也再次證明了自古以來中華大地各區域文化的交流互動和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綿延不斷、多元一體的特質。
2020年至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復旦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四角坪遺址開展了系統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四角坪遺址坐落于禮縣縣城東北四格子山頂部,海拔1867米,原有山頂被削平,形成面積約2.8萬平方米的山頂平臺,勘探發現平臺外圍有夯土墻環繞,內有大量夯土建筑基址。四角坪遺址建筑群以大型夯土臺為核心,已發掘部分主要由中部方形夯土臺基、土臺四邊正對的四組附屬建筑以及四角曲尺形附屬建筑組成,各方向對應位置的建筑,平面及柱網布局一致。中部夯土臺基邊長約27.8米,土臺中心有一邊長為6.5米的方形半地穴空間,土臺四邊各連接兩處踏道,有柱洞緊靠臺緣,四周環繞散水。中心夯土臺四面中部分別對應四組附屬建筑,現存相對的兩個近方形夯土臺,土臺邊緣環繞柱洞和柱礎石,二者共同被一圈散水包圍。中心夯土臺四角分布曲尺形夯土臺基,同樣由散水包圍,臺基邊緣環繞柱洞及柱礎石,臺基上散布零星的柱礎石。附屬建筑以夯土墻相連,并分隔出多個院落將中心土臺圍合。出土遺物主要以建筑用材為主,包括云紋瓦當、繩紋瓦件、回紋地磚、空心磚、陶水管等。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侯紅偉表示,如此規模、規制的建筑群在國內同時期考古發現中相當罕見,推測為秦帝國時期大型禮制性建筑,是中央集權國家統一的標志之一。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在東巡之前,曾在統一全國次年進行過一次西巡,所到區域為秦的北地郡(今甘肅平涼、慶陽地區)與隴西郡(今甘肅天水、隴南、定西地區),禮縣地屬秦隴西郡,亦在巡視范圍。四角坪遺址建筑層級分明、秩序井然,整體呈典型的中心對稱格局,其形制、建筑材質及制作工藝均有別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空間,體現出較強的禮儀性,很可能與始皇帝西巡有關。該遺址對研究秦代政治、禮儀制度及建筑歷史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