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馳援鑄豐碑
——寫在深圳援建隴南災后重建任務完成之際
金秋十月,碩果滿枝。經過兩年多艱苦奮戰,深圳人用心血和汗水,高質量完成了援建隴南任務,開始回撤,隴南人民懷著感恩和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別深圳援建者。
9月28日,深圳對口支援隴南災后重建總結表彰大會在隴南禮堂隆重舉行,大會上,隴南市委書記王璽玉在主席臺上,向著臺下一個個胸戴紅花的援建者代表,深情地說:“我在這里代表280萬隴南人民,向深圳援建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是隴南人民向廣大援建者發自內心的感謝!“5·12”大地震發生后,為了使災區人民早日過上新生活,一批批來自深圳的援建人員,與時間賽跑,與自然斗爭。以無疆的大愛,無私的奉獻,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用深圳速度、深圳責任、深圳愛心在隴南大地上構筑了一個美麗和諧的新家園,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千里馳援 創造對口援建“深圳速度”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按照中央和廣東省的部署,深圳對口支援甘肅省受災最嚴重的隴南市武都區、文縣、康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
廣東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黨政領導第一時間趕赴隴南災區一線,查看災情,慰問受災群眾,開展援建調研,制定援建方案,確定援建項目,簽訂對口援建框架協議。“對口支援甘肅地震災區,是中央和廣東省交給深圳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是一份崇高的政治責任。我們一定要講政治、講大局、講責任、講感情,全力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堅決完成中央和省上交給的對口支援任務。”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現為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劉玉浦的話語擲地有聲。
一諾千金。深圳在第一時間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牽頭負責的市抗震救災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統籌全市對口支援事項。
2008年7月初,深圳在隴南市設立對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揮部,將組織指揮協調的平臺前移到地震災區。前方指揮部從深圳市黨政各部門抽調30多位精兵強將來到甘肅災區一線工作,由時任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張文任總指揮。前方指揮部下設項目建設組、監察審計組、宣傳報道組、協調聯絡組、后勤保障組、招投標合同組6個工作組。
王榮擔任深圳市主要領導后及時率隊赴隴南災區,檢查指導對口支援工作,察看援建工程進展情況,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特別落實資金和技術力量幫助災區編制和完善有關城市建設規劃。市長許勤兩次與隴南代表團進行座談,聽取援建工作匯報,協調解決了許多重大問題。
在兩年的援建中,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給深圳經濟帶來不利影響的情況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向災區人民作出“決心不變、目標不變、標準不變、力度不變”的莊嚴承諾,通過壓縮行政開支、取消重大慶典活動等,將對口支援資金總規模擴大到30億元。按照深圳三年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計算,累積超出國家規定的每年6.4億元的標準,增幅達27%。
10月8日上午,位于武都區鐘樓灘的武都深圳中學里,書聲瑯瑯,搬進新校園的老師和學生,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
學校校長趙百軍告訴記者,武都深圳中學2008年7月底開工建設,2009年秋季開學投入使用,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有10棟樓,能抗8級地震。
“不少市民都跑來參觀,這樣的建設速度在隴南少見,‘深圳’二字在孩子們心目中已成了優秀、關愛、速度的代名詞。”趙百軍說。
和武都深圳中學一樣,目前,深圳援建的文縣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碧口小學等學校都已竣工。
10月8日下午,秋日的陽光灑在洋湯河畔,文縣尖山鄉宋壩新村的體育場上,老年人扶著孫子玩腳踏車,年輕人開心地打球,農家書屋里,不少農民在津津有味地看書。在一戶新居門口,村民胡小雨和丈夫正逗半歲大的孩子玩。門楣上“特區災區心連心,千里馳援見真情”的對聯還在。
“沒有深圳人,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建房子,也不可能最早住進新房子。”胡小雨由衷地說。
尖山鄉宋壩新村黨支部書記孟小平告訴記者,地震之前,全村農民都住在山坡上,房子都是土坯房,地震后大部分都坍塌了。宋壩新村76戶新房清一色磚混結構,2008年11月11日交付使用,從開工到建成僅用了120多天,是我省災后建起的第一個新村。現在全村66戶農民每戶都有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村里還建起了4座嶄新的文化室、衛生室、活動室和五保家園。這些新房和配套設施都是深圳人援建的。
“搶出一天工期,早送一日溫暖。”在深圳援建項目點上采訪,記者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在項目前期工作上,深圳來的勘察、設計、審圖、造價等單位突破常規的工作流程,采取交叉并聯辦公、提前介入、集中攻堅的辦法,縮短工作周期。按正常工作流程,在深圳市完成一個基建項目的設計方案和施工圖紙,大約需55天,但援建隴南以來,每個援建項目平均只用25天。同時,在工程進度上,施工單位通過“倒排工期、責任到人”和“白+黑”和“5+2”的工作模式,全速推進。
目前,深圳直接援建隴南的20個項目全部竣工,累計完成投資4.9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100%。“深圳援建速度快,新蓋房屋成樣板;援建干部實在好,無私奉獻風格高;深圳隴南一家親,重建家園心連心……”在隴南市的街頭巷尾流傳著這樣一段快板書,表達著災區人民的心聲。
著眼長遠 造血式援建打造兩地長期合作機制
除了民房、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援建以外,深圳對口援建還涵蓋了勞務、教育、醫療、經貿、智力幫扶等。
前方指揮部總指揮張文說:“對口援建,光輸血不夠,更需要造血式的雙贏。”
深圳市教育局及有關單位先后選派招募155名骨干教師來隴南支教,深圳企業家積極開展捐資建校、愛心圖書捐助等行動,共援建20余所學校,資助1200多名困難學生,創造了深圳支教行動的新模式和關愛行動的新品牌。
“現在校園里英語對話、交流的聲音多了,學生的英語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同學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說起深圳教師給學校帶來的變化,文縣石雞壩中學教師劉華橋有說不完的話。
劉華橋說,曾鴿、彭遠峰、雷炳村三位深圳支教老師到我們學校后,為了吸引學生開口說英語,除了課堂上教學生說常用語外,每次見面,他們都盡量用英語與學生打招呼。課余時間,還舉辦英語口語活動,演唱英文歌曲,表演英語話劇、小品等。深圳老師的教學方法讓我們這些山溝里的老師大開眼界。
為了解決隴南貧困地區教師緊缺問題,由深圳中航集團贊助200萬元,深圳慈善會、許凌峰募師支教聯盟發起組織“募師支教行動”,向全國招募了58名老師派往隴南受災嚴重地區的中小學任教,簽約工作一年。支教老師們所在的教學點,都是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的偏遠村寨,這里有些學校在海拔2000米的大山之巔,有些在狹窄閉塞的山溝深處,水、電、通訊均十分不便,但是他們依然把教學辦得有聲有色,他們建立的校刊、校園廣播站、校園文化長廊、學生圖書室等等,不僅有老師們的心血,也有孩子和家長們的歡樂與溫暖。
“對口援建,我們不僅看到了學校、醫院拔地而起,給我們的工作也帶來了很大幫助。”剛從深圳市中醫院進修歸來的武都區中醫院大夫陳碧田感受深刻。持續半年的交流學習,陳碧田坦言收獲不少,“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關鍵是理念。”
陳碧田說,深圳中醫院人性化的理念、科學專業化的管理都讓他大開眼界。以前,陳碧田是一名骨科醫生,不僅要做清創縫合的手術,還時常要串門到其他科室,“大雜燴,雜而不專,時間長了,技術就生疏了”。這次,深圳中醫院不僅免了進修費,還給他們每人每月補助500元的生活費。
在深圳對口援建醫療隊的幫助下,武都區中醫院——這所地震中受到重創的縣級醫院也漸漸理清了思路——走“小綜合,大專科”的路子,重點突出中醫專科,立足當地地道藥材,發展特色中醫。
深圳市衛生局先后選派47名醫療專家組成醫療隊,到隴南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傳授先進的醫療和管理經驗。他們的到來,使當地的醫療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填補了隴南市醫療界的多個空白,如“以一個典型病例,規范一個疾病的診療流程”的管理方法,第一臺膽道手術(膽囊切除加膽道探查術),第一臺小兒疝修補術。深圳醫療隊還利用周末休息時間翻山越嶺走鄉串戶為災區鄉親進行義診,免費送醫送藥上門服務,目前已經為當地老百姓義診上千人次、送藥近萬人份。
27名醫療志愿者為1萬多名中小學生開展了應急救護培訓。通過傳、幫、帶,為隴南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事實上,不只醫療、教育層面,深圳對口援建的范圍涵蓋了勞務輸出、科技援建、商貿合作等多個領域。據了解,深圳與隴南的商貿、勞務、城市規劃等部門已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為當地經濟轉型正創造各種機遇和有利條件。
在對口援建的大舞臺之上,正在架起一座座“橋梁”。
“對口援建,光輸血不夠,更需要造血式的雙贏。”深圳對口援建工作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李廷忠說,“對口援建,項目有限,合作無邊,真情無限”。
兩年多來,深圳及時選派工程技術人員、掛職干部、教師、醫生、社工等災區急需人才,到災區開展智力幫扶。同時,還分批組織災區干部、教師、醫務人員到深圳培訓。
深圳市組成規劃項目組,先后5次深入隴南災區,進行實地考察,協助隴南市完成了城鎮體系及重點城鎮規劃。
為實現“一人打工、全家脫貧”的目標,深圳市勞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先后舉辦8場招聘會,招聘8000多人到深圳300多家企業就業,解決了部分受災群眾的就業難題。
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深圳對來自災區的員工給予特殊的關愛,承諾不裁減災區員工,如果企業倒閉,由市勞動保障部門另行安排崗位。同時還幫助隴南建立培訓機制,提升勞動者技能,讓他們有一技之長。
深圳企業既為來自隴南災區的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又處處用愛心慰藉他們受傷的心靈。深圳天虹購物廣場的老總得知武都籍員工張讓平請假回甘肅,為患病的孩子入院做心臟手術后,除了親自打電話表示慰問外,還報銷了他的往返機票和一半手術費用,使其深受感動。
為讓隴南農副產品走出大山,深圳與隴南簽訂了45份合作協議,累計貨值達3100萬元。如今,越來越多的核桃、黑木耳、綠色蔬菜等山區特產運抵深圳,進入超市,走入千家萬戶,有力地促進了隴南農產品的流通,幫助隴南受災農戶恢復生產,逐年穩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