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樹萬樹梨花開
———隴南產業扶貧開發紀實
(隴南市委書記王璽玉在農村調研茶葉產業。)
春天一片綠,夏天一片紅,秋天一片黃,冬天一片白,這就是遍布隴南山區的花椒產業展現的獨特風景。今年隴南九縣(區)170多萬畝花椒產量超過2.4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5%,全市農民人均花椒收入488元。毋庸置疑,花椒、核桃、蘋果、油橄欖等綠色產業收入已成為隴南農民收入的主體之一。
2001年以來,隴南歷屆黨委、政府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增收難、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穩定的實際,一致認為:沒有產業支撐的扶貧開發是空中樓閣,不實現特色農業產業化,農民增收目的就不可能實現。有鑒于此,全市上下科學規劃,項目引導,掀起此起彼伏、聲勢浩大、規模空前的產業發展態勢。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共同扶持下,全市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農戶建基地、基地促龍頭的產業化開發新格局。到2009年,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面積已達到700多萬畝,約占隴南現有適宜發展面積的70%;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等優勢主導產業的栽植規模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國均占有較大的份額;蔬菜、茶葉、蘋果、食用菌等區域特色產業的基地面積也持續擴張,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優勢,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隴南市在產業化扶貧上的主要做法是:
1.優化品種結構。基于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相對滯后,品種退化嚴重的現狀,市縣扶貧部門以種子、種苗、種畜良種的引進培育為切入點,不斷擴大對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牛、羊等種養業方面的項目扶持,年均財政扶貧資金投入3000萬元。通過項目的扶持,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把專家為全市選定的多個適宜優良品種,通過嫁接換優、畜禽品種改良和引進試驗示范等方式,引種馴化、培育和推廣了一大批適宜全市發展的優良品種,從根本上優化了全市的種養業品種結構。
2.培育產業基地。在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中介組織帶動下,也通過產業化扶貧和整村推進有機結合,全市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規模進一步擴大,2009年全市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到787萬畝,產量達到309萬噸,其中核桃3.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油橄欖面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油橄欖鮮果產量2700噸,橄欖油產量占全國的83%,是全國最大的初榨橄欖油生產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農業特色產業收入101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隨著一批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進入盛果期、豐產期,特色農業的效益將持續增加。武都區通過合理規劃、連片開發,花椒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先后建成了五個萬畝花椒林基地,建成了68個千畝花椒示范基地。累計發展花椒90.16萬畝,2010年花椒產量達1600萬公斤,產值達8億多元。
3.扶持龍頭企業。市縣扶貧部門圍繞經濟林果、草食畜、中藥材、蔬菜四大支柱產業,把支持扶貧龍頭企業發展作為重要工作任務;在財政扶貧貼息資金的使用上把支持扶貧龍頭企業作為主要資金投向,2006年以來,全市投入財政扶貧貼息資金1278萬元,對全市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和農戶給予貼息資金扶持,拉動貸款總額5億元,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發展,已初步建立起一批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的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全市康縣龍神茶葉有限公司和隴南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7家企業被省上評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這2家國家和7家省級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有力地帶動了貧困農戶的增收。例如,隴南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通過扶貧貼息貸款的扶持,使該公司真正形成了農、工、貿一體化,產、銷、研一條龍的產業發展格局,為隴南油橄欖系列產品研發、油品質量提升、知名品牌創立、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都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4.打造知名品牌。近年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品牌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制定了花椒、核桃、油橄欖等特色產品質量標準,核桃產業已開發出琥珀核桃仁、核桃奶、核桃粉、核桃油膠囊等產品,油橄欖產業已開發出油、果、丸、茶、化妝品等系列產品,倍受市場青睞。市縣(區)先后制定農作物和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規范82項,注冊農產品商標187件,其中甘肅著名商標8件。隴南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綜合競爭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