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動地的壯歌
——記隴南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
劉巨魁
5月,本應是鮮花燦爛的美好時節,但天崩地裂的那一刻,卻成了共和國歷史上永遠的傷痛。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毗鄰的甘肅成為重災區,其中隴南市尤為慘烈。面對這場特大地震災害,全省軍民團結一致,搶險救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
作為隴南抗震救災的親歷者,盡管已過去了一年時間,但每每憶起,心情仍久久難以平靜。值此“5·12”地震周年之際,再次將那段歷史真實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以寄托對地震中遇難同胞的哀悼,也以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展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精神,激勵和鼓舞我們戰勝在前進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地震突發,災情牽動中南海
隴南,位于甘肅南部,臨近龍門山地震帶。汶川大地震震波所及,隴南地區山體滑坡,房倒屋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全市9縣(區)195個鄉鎮3180個行政村全部受災,受災人口176.72萬人,超過全市總人口的64%;倒塌房屋116.52萬間,遇難337人,受傷7302人。地震致寶成鐵路徽縣嘉陵鎮段山體大面積滑坡,109隧道被塌方掩埋,火車起火,嘉陵江被堵,全市大部分電力、供水、通訊設施受損嚴重,交通阻斷,學校停課,企業停產,直接經濟損失達500多億元。
災情緊緊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地震發生后,胡錦濤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查明災情,全力搶救傷員,確保災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溫家寶總理在四川災區,專門給在隴南救災的省委書記陸浩打電話,了解災情,并對救災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6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專程來到隴南,在省委書記陸浩和省長徐守盛等陪同下,深入到康縣王壩鄉李家莊村、武都區馬街鎮姜家山村等受災嚴重鄉村視察,并同干部群眾共商災后重建大計。
地處深山的康縣王壩鄉李家莊村,共有252戶人家,這次地震中有152戶房屋倒塌、100戶房屋成為危房。殘垣斷壁間,村民們正在部隊官兵幫助下清理廢墟,為重建家園做準備。胡錦濤總書記走進村莊一家一戶地仔細察看,關切詢問村民家房屋倒了幾間?有沒有人受傷?現在吃的喝的有沒有保障?當一位婦女告訴總書記,家里房屋全倒了,人沒受傷,政府發了補貼,現在吃的喝的都沒問題,總書記終于放了心。
在康縣視察結束后,胡錦濤總書記未作休息,又急匆匆趕往武都。到達武都時,已是中午一點多。總書記在隴南軍分區的一頂野營帳篷里,匆匆吃了一碗米飯、一碗燴菜后,即前往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設立的帳篷醫院看望受傷人員。
地震發生后,這個醫院共收治了196名傷員。總書記來到帳篷醫院,親切看望了傷員和醫護人員。當得知巴基斯坦國際醫療隊的幾位醫生正在這家醫院幫助救治傷員時,胡錦濤總書記又特意走進他們正在工作的帳篷,同他們一一握手,并表示了親切的問候。
武都區馬街鎮姜家山村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大地震使這里成了一片廢墟。總書記乘坐越野車,沿著崎嶇險峻的盤山路,經過兩個多小時顛簸來到這里。總書記一面察看災情,一面同當地的同志討論房屋結構、建筑材料、抗震性能和災后重建規劃等問題。總書記反復叮囑當地干部,住房重建一定要搞好安全設計,注意結合當地的地質特點,提高抗震性,真正讓農民住得更安全、更放心、更滿意。當總書記走進姜家山村部隊官兵幫助搭建的一所帳篷學校時,小學教師張建民正帶著三年級學生唱少先隊隊歌。地震發生時,張建民老師迅速組織學生從將要倒塌的教室中撤離,孩子們安然無恙,他自己卻受了傷。聽了張建民老師的事跡后,總書記特意來看望這位英勇的人民教師。看到總書記走了進來,孩子們齊聲向胡爺爺問好。一位小朋友給胡爺爺系上了鮮艷的紅領巾,總書記動情地對孩子們說:“同學們,地震發生時,老師為了你們的安全,把你們緊緊地護在一起。我們一起向老師敬個禮,好不好?”“好!”隨著一聲響亮的回答,總書記和全班同學們齊刷刷地舉起了右手,向張建民老師敬少先隊隊禮。
當天晚上,胡錦濤總書記在陜西略陽火車站列車上召開會議,在聽取甘肅省委、省政府關于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的匯報后,總書記充分肯定了甘肅抗震救災斗爭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要求甘肅廣大干部群眾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安置好受災群眾,集中力量抓好災后重建工作,并一再勉勵災區干部群眾一定要樹立信心,克服困難,抓緊做好搶收搶種工作,盡量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總書記指示救災部隊要大力發揚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革命精神,積極支持災區的重建工作,努力為災區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作出更大貢獻。總書記還對做好隴南災區學校的復課、高考學生的延期考試等具體問題逐一作了安排,想得非常細致、非常周到。
胡錦濤總書記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親臨隴南視察災情,指導抗震救災工作,極大地鼓舞了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信心,極大地激發了災區人民戰勝災害的勇氣,極大地調動了部隊抗震救災的熱情。所到之處,群眾夾道歡迎,熱烈鼓掌,許多群眾還自發地打出“總書記辛苦了!”、“感謝總書記!”、“感謝共產黨!”等標語橫幅,場面十分熱烈感人,充分體現了災區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賴,充分展示了災區人民戰勝自然災害、重建家園的信心。
溫家寶總理對甘肅的災情一直十分關注、對災區人民十分牽掛。6月21日,總理專程來到隴南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先后深入到康縣平洛鎮、豆坪鄉和成縣黃陳鎮一些受災嚴重的村莊,走訪受災農戶,察看受災情況,同當地干部群眾一同籌劃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大計,把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了災區群眾的心坎上。
溫家寶總理從陜西省略陽縣趕往康縣平洛鎮貫溝村途中,不顧一路顛簸,在中巴車上攤開甘肅地圖,與省委書記陸浩、省長徐守盛同志共同研究災后恢復重建的措施和辦法。貫溝村坐落于海拔2000多米的明月山上,這里山勢陡峭,中巴車無法通行。總理換乘越野車,沿著崎嶇的盤山路冒雨進入村子。地震使村里大部分房屋倒塌或成為危房,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在一片廢墟中,村民和武警官兵正在拆除危房,他們把能用的木料、磚瓦小心收集到一起,為恢復重建做著準備。看到眼前的一切,總理滿懷深情地對群眾說:“30年前,我到過這一帶,這些年來一直牽掛著這里的人民。隴南地區山大溝深,比較貧困,近年來鄉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鄉親們也蓋起了新房,沒有想到又遇上了地震,不但房子倒了,還有人員傷亡。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樣,也很難過。”總理踩著泥濘的小路,來到臨時安置點,挨家挨戶地詢問察看,并坐在狹小的帳篷里,與群眾拉家常、問疾苦、談重建。
溫家寶總理來到豆坪鄉豆坪村時,前幾天還是一片狼藉的廢墟已被徹底清除,新平整出來的幾十畝土地上,幾臺推土機正在緊張地忙碌著,臨時搭建的帳篷和空心磚砌成的廚房整齊地排成兩行,剛剛收獲的麥子成垛成垛地堆在一起。在村里的重建規劃圖板前,總理仔細對比著災前災后的照片,詳細詢問了每個戶型的面積、造價,并語重心長地對當地領導講,重建房屋一定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節約土地,把事關群眾長遠生計的問題統籌好。時間不知不覺已到中午1時50分,總理還沒來得及吃午飯。在村民豆姜宏的帳篷中,看到鍋里煮著的洋芋、包谷,總理坐下來與主人一起吃洋芋,拉家常,征求他們對災后重建工作的意見,十分親切,十分感人。
成縣黃陳鎮葦子溝村位于半山腰,在地震中幾乎被夷為平地。沿著剛剛清理出來的鄉間小道,溫家寶總理不辭辛苦,徒步來到臨時安置點,察看災情,了解受災群眾安置情況。從衣食住行到孩子上學、從柴米油鹽到疫病防治、從救援搶險到重建規劃,總理問得十分詳細,情真意切,令人感動。當看到村民居住、吃飯、飲水都有保障,恢復重建工作也在緊張進行時,總理十分欣慰,叮囑當地領導干部在災后重建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隴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特點,合理規劃,科學選址,提高重建房屋的抗震性。并指示有關人員,一定要把國家支持、社會援助和生產自救結合起來,調動和發揮好當地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把恢復重建與扶貧工作統籌起來,加大對受災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從根本上改變隴南貧困落后面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等中央領導也都先后親臨隴南視察災情,指導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在隴南人民受災的艱難時刻,給予災區人民的巨大關懷,不僅使災區群眾受傷的心得到了溫暖,而且極大地鼓舞了災區群眾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的信心,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
靠前指揮,黨政軍領導沉著應對
為國分憂,為民解愁,是領導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黨對各級干部的基本要求。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抗震救災斗爭中,各級黨政軍領導干部親臨一線,靠前指揮,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廣大軍民奮力抗震救災。
5月12日,地震發生的當天下午,省委、省政府就立即派時任副省長的陸武成率領有關人員趕赴受災最嚴重的隴南地區,察看災情,慰問群眾,指揮當地抗震救災工作。
12日晚,省委、省政府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全省抗震救災工作,并迅速成立了由省委書記陸浩任組長、省長徐守盛任副組長的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領導小組,下設總指揮部,由徐守盛同志擔任總指揮,并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連夜調集救災物資,派出衛生、供電、供水、交通等部門組成的應急救援分隊,星夜趕赴隴南抗震救災一線。
12日晚上整整忙了一夜,13日一早,我們和陸浩書記、徐守盛省長、姜信治秘書長等先后出發,前往隴南組織指揮抗震救災。在趕赴災區的路上,陸浩書記一邊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災情,一邊協調蘭州軍區派部隊支援抗震救災,并親自給蘭州軍區主要領導和蘭州軍區空軍領導打電話,請求調派直升機、運輸機支援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