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委書記王璽玉在康縣調研時強調
總結經驗解決問題科學開展災后重建 打造景點豐富內涵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Files207/BeyondPic/2009-2/18/20090218_bf1e8edfb6775476f733FOJPL7CX8hll.jpg)
本報訊(記者王銘)2月15日至16日,市委書記王璽玉在康縣調研時指出,要認真總結前一段災后重建中的經驗,深入分析、研究、解決災后重建中存在的問題,科學開展災后重建;要挖掘、拓展、創造新景點,把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有效結合起來,豐富景點文化內涵,延長旅游產業鏈條,推動旅游產業良性快速發展。市委常委、秘書長任躍章及市發改委、市農牧局負責人陪同調研。
調研中,王璽玉先后深入康縣陽壩鎮龍潭村異地扶貧搬遷暨災后重建點、宋溝村茶葉專業村、梅園溝生態旅游景區、甘肅龍神茶葉產業有限公司、銅錢鄉銅錢壩村災后重建點、岸門口鎮牟家壩村災后重建點、岸門口鎮青崗壩村異地扶貧搬遷暨災后重建點、康縣一中及深圳援建學生公寓工程、王壩鄉金家埡頁巖機磚廠、王壩鄉雞山壩村異地扶貧安置暨災后重建點、王壩鄉李家莊村災后重建點、甘肅獨一味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及二期擴建工程、康縣食用菌產業科技開發中心了解了農業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實地查看群眾的災后重建及生產生活情況。
在康縣陽壩鎮龍潭村異地扶貧搬遷暨災后重建點上,王璽玉實地察看了重建房屋的戶型、結構,與村支書李培建進行了親切交談,詳細了解了建房資金的落實使用、建房占地面積及異地搬遷后群眾的生產生活等情況。特別對搬遷后的群眾耕種問題十分關心,當了解到當地群眾耕種路途比較遠時,王璽玉說,異地搬遷重建過程中要認真研究群眾生產生活問題,選址要注意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充分考慮群眾的生產生活,要將產業結構調整與災后重建結合起來發展生產,對于群眾耕種路途較遠的土地要進行結構調整,從而方便群眾,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讓群眾既要住得穩、住得下,生活又要有保障。
在銅錢鄉銅錢壩村調研時,當看到重建的房屋戶與戶之間布局不合理時,王璽玉說,災后重建工作是今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關系到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出發,立足長遠,本著經濟、實用、安全、省地、美觀的原則進行科學重建,要將災后重建中存在的問題科學系統、深入透徹地進行研究,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要加強對群眾建房的技術指導,在戶型設計時要兼顧全局,合理利用空間,合理利用土地。
康縣陽壩鎮宋家溝村是茶葉專業村,現有82戶346人,有茶園1400畝,目前投產茶園500多畝。調研過程中,王璽玉參觀了村支書馮明芝嶄新的小樓,詳細了解了全村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王璽玉剛一坐定,馮明芝便端上了兩盤綠殼雞蛋,請王璽玉品嘗,同時就茶園生態雞和綠殼雞蛋進行了介紹。他說,去年從外地引進了一批家雞與野雞雜交雞種,在茶園中搞生態雞養殖,將種植和養殖相結合,取得了雙重效益。不論是雞,還是雞蛋,當前市場需求量都很大,供不應求,現在雞蛋每個能賣到2元錢。王璽玉說:“這個就很有特點,要擴大養殖規模,做好品牌宣傳,增加養殖效益,帶領全村群眾增收、致富。"
王璽玉在康縣考察陽壩梅園溝生態旅游景區時,聽取了有關負責人關于全縣旅游產業開發、梅園溝生態旅游景區建設及陽壩生態旅游景區古城鎮建設規劃的情況介紹。對康縣旅游產業開發取得的成績和景區下一步的發展規劃給予了肯定。
王璽玉指出,旅游是康縣的重要產業,也是當代社會的朝陽產業,任何時候都要把發展旅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問題,精心謀劃,完善措施,抓好落實,力爭每年都要有明顯和較大的進步。要抓住公路建設的機遇,在解決好通行能力的同時,提早謀劃,積極做好應對措施,提升旅游產業的整體水平和效益。
王璽玉強調,下一步關鍵是要延長旅游產業鏈條,進一步加快旅游景區和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服務管理水平,挖掘拓展旅游產品,提升旅游產業的整體水平和效益。既要挖掘新的景區景點,同時還要拓展新的旅游產品,要組織旅游、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對景區進行全面的考察,挖掘、拓展新景點;要對景區的服務內容再創造、再開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把自然與人文有效結合起來,延長產業鏈條,推介我們的自然環境和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旅游產業才會良性快速發展,才會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