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災區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5月14日晚9時多,本報第二批赴隴南災區一線采訪的記者啟程出發。
采訪車駛上高速公路后,燈火絢爛的蘭州城區漸漸遠去,平坦的路面伸向無邊的夜幕。車過榆中,過往的貨車多了起來,很多貨車的兩側,都掛有諸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宣傳條幅。在定西十八里鋪收費站,記者看到了大量運送救災物資的車輛。在采訪中,幾名運送面粉的司機稱,為了盡快將物資送到災區群眾的手里,他們車上配有兩名司機輪班開車,連夜趕往隴南。
車至天水,已是15日凌晨2點,記者來到了提前預定的南山賓館。就在記者準備入住的時候,一輛掛著條幅的救災車輛停在了賓館門前。車上的司乘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抵達天水已有幾個小時,但轉遍了整個市區,卻無法找到住宿的賓館。南山賓館值班人員老張稱,地震發生后,天水的高層賓館均因出現裂縫而無法居住,低層賓館、招待所基本滿員。
“不要急,我們給你想辦法。”面對救災人員的救助,熱情的老張和另一名天水的司機立刻用電話四處聯系。20分鐘后,他們終于給救災車輛的司機聯系到了一家有床位的招待所。
15日早7點,采訪車從天水出發,趕赴隴南。一路上,運送救災物資的車輛越來越多。上午10點,采訪車來到了徽縣江洛鎮收費站。當收費員看見本報采訪車前掛有“新聞采訪”字樣的牌子時,立即免費放行:“你們到災區采訪也是幫助我們隴南人民抗震救災,一路平安!”短短一句話,讓人暖意融融。
車剛過江洛鎮,三輛掛有青海省牌照的救災車輛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車主丁思俊告訴記者,他們一行8人都是四川省雙流縣人,在西寧做食品生意。四川汶川的地震災情發生后,他們感同身受。為了給家鄉人民盡一份力,他們自己籌集數萬元的救災物資,親自駕車運往汶川災區。5月14日晚9點,他們從西寧出發后,一夜未睡,趕到了江洛鎮。在這里,他們向當地人打聽清楚前行路線后,將經武都、文縣,前往四川汶川。
10點30分,記者途經成縣拋沙鎮時,遇到了正在這里裝油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甘肅分公司隴南配送中心運送成品油的車輛。司機李紅告訴記者,這些天來,為了緩解文縣災區成品油供應緊張,他們30多輛罐車晝夜不停地向文縣運送成品油。
“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只能在裝油卸油的空隙里休息一會。”李紅揉著紅紅的眼睛這樣說。
車輛進入武都地界后,公路上的落石越來越多,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難行。在武都區甘泉鄉樊壩村,記者在公路邊看到了大量的簡易帳篷。村民趙士勇告訴記者,地震當天,村上的很多人因外出勞作躲過劫難,但房屋受損嚴重。趙士勇家新蓋的二層樓內,虬曲的裂縫像蛇一樣猙獰。
武都區柏林鄉灣兒下村的帳篷也搭建在公路邊上。6天前,村民焦倩倩在家中生下一名男孩。“5·12”的地震,使她不得不轉移到公路上坐月子。連日來,這個剛出生就遭遇地震驚嚇的嬰兒受到了村民倍加呵護。村民們將兩輛三輪車并到一起,用各種材料,給焦倩倩母子搭起了一間特殊的愛心“月房”。
下午2時,本報采訪車經武都,向文縣進發。隨著災區的逼近,此次地震的威力也逐步凸顯:滑落的山體、滾落的巨石、倒塌的房屋……在武都和文縣交接的一處叫沙灣的地方,大半個山體滑落在路面,幾噸重的巨石沖出老遠。亂石中,一輛大巴車的殘骸讓人觸目驚心。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輛車號為甘K25628的客車是由文縣的口頭壩發往武都的長途客車。記者在采訪中得知,5月12日地震發生時,這輛行進中的客車被突然滑落的山體、巨石掩埋,災難瞬間發生,造成了數十人傷亡。
進入文縣后,道路因滑坡、塌陷愈發難行,但過往的運送救災物質的車輛卻越來越多。很多擔負緊急救援任務的車輛,警笛長鳴,風馳電掣,讓人一下子感覺到災區的緊張氣氛。路邊的帳篷越來越多,倒塌的房屋也不時映入眼簾。透過車窗,記者看到很多的災民或坐在帳篷里,或靜立于路邊,看著匆忙的車輛,目光中充滿了希冀。途經高樓山,山下的村莊盡收眼底,但在那些近乎廢墟里,記者看到一些村民正在積極自救的身影。
晚7時許,采訪車終于抵達此次地震中我省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文縣。如同這里悶熱的天氣一樣,這個夾在群山之間的小城氣氛緊張而忙碌。縣政府招待所的大院內,搭滿了各種各樣的帳篷,人們拿著蒲扇輕輕地搖著,一個安靜的夜晚悄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