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走進成縣,看山山綠,看水水清。小川、索池等鄉鎮的山坡、溝梁上,一排排核桃樹長勢旺盛;店村、拋沙等鄉鎮的田野里,一片片菜地吐綠滴翠,生機昂然;西狹頌、雞峰山等景點,迎來一撥接一撥賞花踏青的游客。這是該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資源轉型,發展綠色產業帶來的可喜變化。
和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成縣依礦而富。據文獻記載,早在清朝年間,成縣就有人開礦。10多年前,隨著930萬噸鉛鋅金屬量的探明,成縣和徽縣、西和一度躋身全國第二大鉛鋅基地。10多年來,鉛鋅資源的開發成了該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圍繞鉛鋅資源開發利用發展壯大的有色金屬工業也成了當地的主導產業。
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畢竟要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而礦產資源是有限的。有統計數字顯示,10多年間,成縣三分之一的鉛鋅資源已被開采。而目前,隨著礦山現代化、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開采進度和開采量均以幾何速度遞增。
那么,剩余礦產資源的開采究竟還能維持多長時間?當最后一塊礦石被挖出以后,成縣這顆鑲嵌在青山綠水中的耀眼明珠又將何去何從?如何避免礦竭縣衰,保持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系列問題,已成為縣上各級領導制定發展規劃時,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
這個依靠礦產資源富裕起來的隴上強縣,被推到了“經濟斷流”的十字路口。
為了在資源枯竭之前抓住主動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成縣縣委、縣政府依托該縣獨特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未雨綢繆,積極整合資源,探索資源轉型之路,大力開發綠色產業,創新性地提出了將綠色產業打造成新的“鉛鋅礦”,也就是帶“綠”字的“鉛鋅礦”的發展戰略。
圍繞這一發展戰略,幾年來,該縣以縣內豐富的林木、河流、風景區等綠色資源為基礎,結合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扶貧開發等項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流域推進,規;l展,強力擴張核桃基地、蔬菜基地。同時,投入大量資金,積極扶持西狹頌、雞峰山等自然風景區,使該縣綠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核桃基地38萬畝,核桃產值7500萬元;三蒜為主的蔬菜種植面積達9.71萬畝,實現產值1.3億元;各旅游景點每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5000多萬元。
2007年,成縣實現生產總值29億元,而以核桃、蔬菜、旅游等為主的綠色產業的產值就達到6.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50元,其中,綠色產業收入達到1584元,占農民總收入的67%。綠色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的突破口。
人們可以給成縣算筆經濟賬,目前已經栽植的38萬畝核桃,71.5萬株核桃樹才到初果期,66.48萬株核桃樹剛進盛果期,但它給當地經濟帶來的產值是7500萬元。那么,還未掛果的622.02萬株核桃樹,一旦進入盛果期,它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少?而最關鍵的是這些果樹的資源將年復一年,循環利用,效益一年比一年增長。再加上三蒜、桑園、烤煙等產業基地的不斷擴張和自然風光旅游產業的日益興起,不久的將來,成縣蓬勃發展綠色經濟必將取代傳統的以開采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經濟,從而實現資源的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