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宕昌,只見田地里,中藥材、蔬菜等作物生機盎然;一條條公路如同紐帶伸向偏遠的山村;一根根電線架到了白云深處;一棟棟新房聳立在綠樹叢中。
近年來,宕昌縣組織實施了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輸轉、移民搬遷等一系列扶貧攻堅戰役,使貧困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縣貧困人口由1985年的19萬人減少到目前的6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59元增加到1083元。
整村推進,緊緊瞄準貧困群體官亭鎮鄧橋溝有4個村,每個村80%以上的耕地為山坡地,“種一坡,打一車,收一簸,煮一鍋”曾是這4個村貧困狀況的真實寫照。2001年,縣上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修通了鄧橋溝11.9公里的鄉村公路,興修水平梯田2500畝,新建學校一所。4個村還根據扶貧開發的整體要求,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人畜飲水、太陽灶等項目。目前4個村家家戶戶種植中藥材,發展特色養殖,人均純收入超過800多元,一舉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像鄧橋溝4個村子一樣,通過實施整村推進項目脫貧的村目前達44個。
今年縣上創新整村推進扶貧模式,把南河鄉整鄉扶貧綜合開發作為全縣扶貧開發的“試驗田”。拓寬修建了南河通往迭部縣臘子口的跨市州聯網公路17.4公里。通過鄉村道路、護莊河堤、人飲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貧困戶“一池三改”等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南河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落后面貌。
產業扶貧,致富的長久之策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將產業化資金和科技扶貧資金捆綁使用,重點支持已形成一定規模、能夠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的產業。全縣圍繞藥材、草畜、林果、蔬菜、旅游等五大主導產業,在八力、哈達鋪、理川等鄉鎮建成中藥材示范點21個;在阿塢、何家堡、將臺等鄉鎮發展馬鈴薯30萬畝;在八力、車拉等鄉鎮發展規模養殖村28個,建成官鵝、馬鞍山、隴康3個大型養殖場,年出欄家畜、家禽21萬頭(只)。
傾注感情,各方幫扶形成合力宕昌的扶貧開發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該縣以此為契機,引進社會幫扶項目、資金、物資及各方面的智力、技術、信息資源。縣上制定了“副縣級以上干部、縣科級單位聯系一個貧困村,發動3734名機關干部結對幫扶3734戶貧困戶。同時,在全縣干部職工中開展了為貧困戶傳授一門技術、開展一次節日慰問、捐助一次生活用品、資助一名貧困學生、幫助輸出一名勞力的“萬名職工五個一”幫扶行動。
與此同時,中央、省市扶貧、民政、工會等部門也對宕昌的40多個貧困村進行了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幫助貧困戶出主意、籌資金、上項目,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自2000年宕昌被列為國扶縣和扶貧工作重點縣以來,宕昌縣匯集四面八方的扶貧資金達2億多元。這些凝聚著各地干部群眾愛心的資金、項目和物資如一股股新鮮血液,輸進了貧困山鄉,一點點地增強著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加快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勞務移民,加快脫貧進程隨著“陽光工程”的實施,宕昌縣把富余勞動力培訓及輸出作為增加貧困農民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重要途徑。去年,8.8萬貧困村富余勞動力走出大山,在省內外從事建筑業、家政服務、餐飲服務等勞務,掙回了1.98億元,人均實現收入706元。通過幾年的勞務輸轉,累計輸出勞動力76萬人次,實現收入7億多元。
與此同時,對生存困難、脫貧無望的特困鄉村,由政府牽線搭橋,開展移民。1993年以來,全縣共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省內秦王川、疏勒河等地移民19293戶69726人。移出去的農民不僅當年就解決了溫飽,而且相當一部分人3年后收入達到萬元以上,遠遠超過在家鄉幾年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