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成縣,風高、氣爽,天藍、水綠。
成熟的玉米笑的呲牙裂嘴、彎腰駝背,成長中的大豆蓬勃著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河谷,蕎麥花似繁星點點,把原野裝扮的分外妖嬈。站在曠野,瓜果的氣味的撲鼻而來,香甜的想讓人沉醉千年不醒。
置身成縣,最吸引人眼球的還不是美如油畫的景色,那些大大小小、遍布城鄉、狀似蘑菇云的樹冠,讓你心曠神怡之余又多了幾分感動,這些植物,不僅改善著我們生存的環境,也為成縣人締造著一個美好的明天。它,就是成縣上上下下掛在嘴邊,引為自豪的核桃。
現在,成縣有核桃38.17萬畝760多萬株,2007年總產值可望突破億元大關,農民人均核桃收人400余元。令人興奮的是,這38萬畝核桃中,目前掛果的僅11萬多畝,那么,它潛在的經濟效益不可低估。
資源轉型 小縣邁出堅實的一步
成縣地處甘肅東南部,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水系,是我國第二大鉛鋅礦帶腹地,甘肅重要的重金屬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成縣以發展工業為引擎,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狠抓資源的開發利用,走出了一條以工業輔助農業,工農業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200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4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150%,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4.4億元,比2002年翻了兩番,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0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35元。2007年上半年,全縣GDP達到11.76億元,大口徑財政的收入達到3.45億元,同比增長104.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427元,同比增長10.6%。
但成縣是典型的富縣窮財政,可支配的財力并不多,2006年為9484萬元。全縣每年為職工發放工資就需1.7億元,兩相對比,成縣的尷尬可想而知。要生活、要建設、要發展,資金的需求始終是困擾歷屆縣委、政府領導班子的一大難題,也始終是激勵每任領導尋求突破與創新的動力。正這樣一種背景,迅速的催生了成縣的核桃產業,從1997年起,成縣人堅持栽植核桃,用堅韌和毅力再造著“綠色鉛鋅礦”。
現在,成縣已建成50萬畝以上的核桃園100個,100萬畝以上的核桃園50個,300萬畝以上的核桃園20個,500萬畝以上的核桃園5個,農戶人均栽植核桃38株,建成城關至鐔壩、支旗至宋坪、城關至二郎、拋沙至紙坊四條萬畝核桃交通林帶和200個核桃專業村,全縣80%的鄉鎮已實現核桃全覆蓋。
“2008年,成縣將實現核桃全縣整體覆蓋,建成50萬畝優質核桃基地,人均達到50株。”縣委書記者永明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也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相信再過10到15年,成縣人用核桃替代鉛鋅產業的理想一定會實現。
科技引領 栽樹栽出了真金子
沙壩鎮楊壩村村民劉志賢是近兩年遠近聞名的新聞人物,他栽的13畝核桃,不僅掛果早,而且果大、肉香、皮薄,鄉親們看著眼饞,也著實讓他嘗到了甜頭。談到核桃,老劉如數家珍,歡喜的心情溢于言表。在這一帶,他現在既是栽植大戶也是科技帶頭人,無論東家的需要修剪、還是西家的病蟲害防治,他有請必到。老劉說,“不是我思想好,是縣上對我支持的很好我無以為報。”老劉說了實話。
1999年秋季,縣上開始實施退耕還林,讓群眾在莊稼地里栽樹,這是以地為生的農民無論如何也難以接受的事。老劉算是這個村的文化人也是公家人,他民辦教師轉正后調到鎮上當教育專干,看到鎮里干部下去作工作很困難,他和老伴商量帶頭在自家地里栽樹,算是對鎮里工作的支持,好在老伴通情達理,他便在自家最好的5畝地里栽植了核桃樹。
因為自愿,因為帶頭,縣林業局供給他的苗木都是最好的嫁接苗。樹栽到地里后,技術人員更是隔三差五的來觀察和養護,這讓他的苗木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第二年,他家的5畝核桃園成了縣鄉推動核桃栽植的示范園之一。2003年,部分果樹開始掛果,他看著驚喜,鄉親們看著新奇。怕傷樹,他把掛上的核桃全部摘掉。到2004年,多數已經結果,每株收1至2斤不等,細算了一下,每畝地的收益比種糧翻了兩倍以上,他震驚了,樹還小,那么長大了會是怎樣的情形?
歡喜之余,他把剩下的3畝地連同租來的5畝地全部栽上了核桃樹。目前,5畝舊園中160多顆樹已經全部進人產果期,每株可收5至10公斤,一年下來,核桃收入可達5000千元以上。老劉高興地告訴記者,再等3年,他家的13畝核桃園都會結果,這些搖錢樹會讓他的后半生過的踏實幸福。“去年核桃賣了2萬多元,種莊稼哪能有這么好的收成”臉上充滿喜氣的紙坊鎮大營村馬蓮社村民陳建民笑著對記者說,“如果核桃市價沒有太大的波動,到2009年,收入50000元沒問題。”核桃已成為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即將蓋好的5間很具地方特點的廊檐明柱新房,就是這兩年賣核桃攢下的。現在,馬蓮社人均核桃面積和株數是紙坊鎮最多的,其中三戶均在600株以上。
32歲的董小軍是王磨鎮王磨村的村主任,這個有著高中文化的科技明白人,不僅對村上的工作認真負責,而且對發展核桃產業極具熱情。他在本村莊后林緣地帶租賃承包荒山土地320畝,規劃建設核桃示范園一處,共栽植核桃8000余株,2006年,年收入2.1萬元,全家人均收入5000元。
王磨鎮陳莊村支部書記馬馳是栽樹的老模范,90年代初他承包荒山7000余畝,興辦了蜂臺山生態實驗林,縣上號召發展核桃產業后,他不但自己積極響應,在造林點發展核桃20畝,同時還組織村民發展核桃300畝,并總結出了“先拓生荒種洋芋、土壤熟化挖大坑、換上熟土植大苗,水平行間留地埂、分年平臺成園”的核桃山地建園經營。2005年《甘肅日報》采訪報道了“馬馳造林”的先進事跡。
成縣目前已有了一支穩定的核桃專業技術隊伍,其成員從縣延續到村,同時有核桃科技明白人50000人,有科技示范戶114戶,已確立了12個系6個主栽品種。去年,縣上和許多科研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將我縣列為核桃品種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支撐在很大程度上 保證了核桃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走訪中,村民還普遍告訴記者,這兩年核桃的價格和銷售情況讓大家明白了,不論發展那種產業,都必須成規模,有了規模才能“起裝”,能起裝才能賣出好價錢,我們也深切的感到,和其他產業發展一樣,核桃產業也正走著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到市場主導的路子。回想劉志賢、陳建民等及其所在村社的故事,我們基層廣大干部的為之付出是值得的,也相信這項產業會帶給成縣一個富裕而美好的明天。
市場推動 小產業做出大文章
在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42歲的張恩軍和風細雨的述說著小川鎮核桃市場的產生與變化。小川鎮是成縣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商貿重鎮,也是西片5鄉鎮的商流中心,其范圍已覆蓋到康縣、西和的部分鄉鎮。
1990年,年僅25歲的張恩軍在村級組織換屆中當選為上街村支部書記。村委會就設在市場中心,南來北往的客人經常找村上辦事,村集體經濟匱乏,來人接待都成問題。久而久之,讓他和村主任萌發了做小生意的念頭。起步是艱難的,沒經驗也沒資金,更不知道從哪里做起。
1994年,他決定小打小鬧地收購中藥材和核桃仁,這一動就再沒停下來。2003年,隨著業務量的擴大,他決定辭去村支書職務,專門經營核桃收購與加工。現在,他不僅具有核桃產品的分級、篩選、初加工、包裝及營銷經驗,更有穩定的銷售渠道。2006年,注冊成立了隴南華龍恒業農產品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金80萬元,總資產為2076萬元,公司主要業務是核桃苗木繁育、核桃產品初級加工銷售、農副產品綜合開發。經過一年的生產運營,已實現產品生產加工2500噸,實現銷售收入2658萬元,產成品銷售率為95%,實現利潤總額225萬元,上繳稅金114萬元。現在,公司占地15畝,總面積10005平方面,有管理人員36人,產品銷售人員20人,技術人員26人,生產人員172人。2006年12月被隴南市政府評定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07年4月被中國蘭州海關批準為“進出口貨物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