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隴南市在這方面做出了創舉性的探索———曾遭嚴重破壞的唐壩金礦就是一例。礦區經過近一年治理,一觸即發的嚴重地質災害隱患得到有效控制,礦區群眾生存環境得以明顯改善。他們的做法是:運用市場手段,以殘余資源為代價,以治理災害、消除安全隱患為目的,以有償出讓方式設置采礦權,促使企業先治理環境,驗收合格后才能開采礦產。
唐壩金礦位于武都區琵琶鎮唐壩村老竹山上。自1996年來,曾先后有兩家企業在此開采;2002年企業撤離后,本村及周邊鄉民蜂擁而至亂采濫挖,老竹山上人頭攢動、炮聲隆隆,最多時礦區聚集了三四千淘金者。一座不大的山頭上,沒有采礦許可證的家族采礦點竟多達177個,用于提取黃金的氰化池達191個。曾經綠樹掩映的老竹山千瘡百孔,山體大半裸露,廢礦渣堆滿山坡。武都是全國四大泥石流災害區之一,而唐壩村周圍的山勢又格外險峻。一遇下雨,洪水挾石裹沙從山上滾滾而下,山下許多百姓房屋被廢礦渣圍困,農田被掩埋。更令人驚心的是,被氰化物浸泡過的礦渣滾入河道,使整個河流遭到劇毒污染。以前可以直接飲用的河水,現在被當地百姓視為“毒河”,已有牲畜家禽中毒死亡事件發生。
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和頻發的環境污染事件,使隴南各級政府如坐針氈。他們先后組織16次大規模整治行動,關閉非法礦洞,搗毀采挖設備。但由于礦區地處深山老林,淘金者與執法人員展開持久的“游擊戰”———人來他走,人走他來。盡管整治行動一次比一次嚴厲,但私采濫挖還是愈演愈烈。
與非法開采者的多次較量,使隴南市國土資源局逐漸得出一個結論:驅除非法開采者必須設立合法開采和經營的企業主體。隴南市武都區國土局局長對記者說:“誰破壞,誰治理是國家政策。唐壩礦區災難性的結局是群體性亂采而造成的,應由政府承擔治理。但武都是一個國扶貧困縣(區),無力承擔巨額治理資金。所以我們想到利用市場機制,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以殘余資源為代價,以治理災害、消除安全隱患為目的,以有償方式設置采礦權。”分管此項工作的副局長羅興有對記者說:“唐壩金礦是一個地質資料不詳、儲量不清、礦石品位不穩定的礦,開采投資有一定的風險。加上地質災害隱患嚴重,治理難度大。沒有合法的開采主體,亂采濫挖就會屢禁不止。”他們認為,設立采礦權是實現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客觀需要,也是整治礦產資源管理秩序的治本之策。
他們的構想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和支持。經過公開招標和公平競爭,甘肅三立礦業有限公司以200萬元的總價獲得采礦權。為促使企業履行治理義務,武都區國土部門與企業簽訂了地質災害治理、地質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4個“責任書”,企業為此交付“地質災害恢復治理保證抵押金”500萬元。去年8月,公司進駐唐壩礦區后,開始了一場艱苦的環境治理工作。他們筑攔壩、建河堤、修建排洪設施,工程耗資657多萬元,超出預算200多萬元。
時值雨季,我們來到偏僻的唐壩村,只見5道攔擋壩梯階式分布在山腰上,似一道道關卡攔住了漫山遍野的廢渣亂石;山下的河道已經砌起了結實的堤壩,往日堆積在河里的礦渣被清理干凈。唐壩村村委會主任鞏營金告訴我們,就在6月24日,當地下了一次大暴雨,卻沒有發生泥石流災害,山上下來的雨水都從河道順利排走。而在以往,一到下雨天,唐壩人都會提心吊膽,生怕滾滾而來的泥石流將村莊掩埋。村支書鞏金林說:“亂采濫挖被制止,斷了少數人挖金的財路,他們有些意見。但對于大多數村民來說,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現在,村民的安全有了保證,再大的洪水我們也不怕了。”他還告訴我們,三立公司還將在村里修兩座過河拱橋,建一座希望小學。
三立公司只有3年的開采權,眼下一年已過,一塊礦石還沒采到,但各種投入已超過1000萬元。盡管對今后收益有所擔憂,但公司決策層仍決定將治理工作進行到底。7月初,由省市國土、地質科研、環境保護等部門組成的專家驗收評估組,對治理工程進行了全面的檢查驗收,專家組最后的結論是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