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花椒全國第一
7月的隴南,林木蔥蘢,瓜果飄香。站在全市花椒主產區之一的武都區馬街鎮下南山上,放眼望去,只見周邊峽谷云霧繚繞,到處彌漫著一股股濃郁的椒香味。從山頂往下望去,只見整個下南山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花椒樹一行一行,綠盈盈,齊嶄嶄,一條10公里長的椒林,把昔日光禿禿的大山涂得綠中透紅,煞是好看。椒林里,到處是手挎竹籃、穿梭于林蔭之下摘椒的婦女。走進果實綴滿枝頭的花椒林,一串串熟透的椒果鮮紅欲滴,一陣陣山風吹來,椒香芬芳,韻味悠長。“陽魄(太陽)出來照得高,琉璃瓦上曬花椒;花椒越曬越紅了,賢妹越長越能了。”一首隴南山區傳唱了上百年的歌謠和著朗朗的笑聲,也隨風飄來。
正在采摘花椒的梨坪村村民張海軍告訴記者:今年她家種花椒3畝,每畝可收入3000多元,以前種糧食,年景好時,一畝地只能收250多公斤小麥、500多公斤玉米,兩季收成最多500元,除過籽種、化肥、農藥等本錢,所剩無幾;年景差一點,那就連籽種錢都收不回,全靠吃國家的返銷糧過活。
據隨行的馬街鎮黨委書記鞏永勤介紹,下南山山高坡陡,人多地少,生活著7個村、4400多人,人均僅有山坡耕地0.56畝,過去群眾生活十分困難,是全區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近年來,區、鎮兩級領導多次深入下南山調查研究,根據山上群眾喜栽花椒的特點,組織下南山片7個村的群眾,僅用3年時間,就在下南山的荒山荒坡和田間地埂栽植花椒1.5萬畝165萬株,人均占有花椒樹370株。
今年,下南山進入掛果期的花椒已達100萬株,總產量達27萬公斤,產值達到610萬元,人均收入1400元。全鎮栽植花椒5.3萬畝580多萬株,產量預計達到160萬斤,產值有望達到2200萬元。
今年,隴南又迎來了一個花椒豐收年。
發揮優勢產業找到著力點隴南自然條件獨特,既有山高溝深、立地條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嚴酷的一面,又有光熱水資源豐富、海拔低、全省無處能比的另一面。自古就是優質“大紅袍”的故鄉,武都、文縣所產的“大紅袍”因其品質優良多次榮獲全國大獎。1993年榮獲外貿部優質產品獎;1994年榮獲全國林果名優特新產品金獎;1994年林業部確定文縣為花椒基地建設縣,2000年武都區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經濟林花椒之鄉”,2007年在第十三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上,“武都花椒”獲得“后稷獎”。
去年以來,隴南市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科學發展”成為最強音和主旋律,號召廣大干部群眾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目標,積極投身到挖掘開發資源優勢的熱潮中,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個發展特色產業的新高潮。
“隴南發展特色產業的條件在全省獨一無二,在全國也是得天獨厚。我們的優勢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發山的財,不能愧對這樣一方山水。”隴南市委書記王義說:“不發展特色產業就愧對一方山水,不會發展特色產業就愧對自己的崗位,特色產業發展不起來就愧對一方百姓。隴南經濟要大發展,就必須順應天時地利,順應市場規律,依據比較優勢,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把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特色產業做到最大化。”
隴南市市長郭玉虎說:“隴南農民要下決心轉變思維方式,從背著糧食包袱抓農業的傳統農業狀態中解脫出來,徹底繞過這個長期困擾“三農”問題的死角,力爭在兩年內全部退下全市不宜種糧食的400多萬畝山坡地,全部用以發展特色經濟。著眼于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延長產業鏈條,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把農業特產轉化成為隴南快速崛起的“亮點”。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把農業這個安天下的產業,轉變成富天下的產業,把隴南的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賣成錢,轉化為財富。”
多措并舉產業做到最大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隴南的花椒產業迎來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近年來,隴南市花椒產業開發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舉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戰略思路,通過建基地、牽龍頭、靠科技、強管理、活市場,把花椒產業作為加快全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和突破口,全力推進,目前全市花椒產業開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目前,隴南適宜發展花椒的“一區五片”(以武都區為主,輻射宕昌沙灣片、禮縣下四區、西和大橋片、康縣平洛片、文縣橋頭片五個區域)有80個鄉鎮,100多個村都種植花椒。截至2006年底,種植花椒達182.09萬畝,產量達到8076.5噸,產值達到29814.92萬元。隴南花椒產量已占到全國的六分之一,已是全市經濟林當中群眾收益最大的一個產業。目前已形成了武都區沿國道212線長廊、江武公路長廊建成了白龍江沿岸、馬街下南山、福津河流域、洛塘河、佛堂溝五條萬畝花椒林帶。文縣的花椒產業覆蓋橋頭、城關、石雞壩三個片的19個鄉鎮。康縣初步建成了以平洛河流域為重點的萬畝花椒林帶和34個花椒規模村。西和縣按照“南椒北果”的總體布局建成了仇池山、老虎崖、莊廟山三個萬畝花椒基地,已開始掛果。
目前,武都區從事花椒產業開發的人數達到25萬人,宜椒區人均有椒樹150株,人均花椒收入200元,其中收入過萬元的椒農有200多戶,群眾親切地稱花椒為“發財樹”、“搖錢樹”。康縣平洛鎮張坪村依托花椒產業,拓展產業鏈條,不斷開發干花椒、花椒籽和花椒苗等“三椒”系列產品搶占市場,年產花椒3.2萬公斤,戶均花椒收入4000多元,全村花椒收入超萬元的有10戶,全村已全面實現了戶均千株椒的發展目標。花椒產業已經成為改善適宜區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支撐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產業。
為了做大做強這一產業,全市花椒基地縣(區)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和廣泛開展技術培訓等活動,有力地推動全市花椒產業由簡單粗放管理、靠天長樹向精細作務、綜合管理轉變。林業部門每年都要安排100多萬株的綜合管理任務,并把它納入目標責任考核范疇,年初與各縣區林業局長簽訂目標責任書,按期檢查考核,年終嚴格兌現獎罰。
為了改變花椒育苗過去一直沿用傳統的土法育苗,近幾年來,隴南市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和花椒協會經過試驗引進,總結成熟先進的花椒育苗技術,走村串戶向農民傳授種子處理和良種苗培育技術,使廣大椒農掌握了先進育苗技術,掀起了群眾性自育自栽花椒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花椒年育苗穩定在500畝,年產一、二級合格苗500余萬株,達到了區內自給有余,而且外銷周邊省市的局面。
科技是提高花椒品質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隴南市提出了“科技興椒”的重要措施,把科技推廣和科技培訓作為提升花椒產業開發層次和水平的兩個車輪,強力驅動。全市年均舉辦各類花椒培訓班20期以上,培訓農民2300人次以上。與此同時,全市每年安排花椒嫁接換優100萬株,還不失時機地開展了涂白、修剪、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為主的實用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20萬畝,許多花椒主產區的成片椒園和地埂椒樹呈現出“冬季一片白,春季一片綠,夏季一片紅”的喜人景象。2006年武都區組建了“南盛”、“北茂”兩個花椒協會,全市共發展市、縣、鄉三級花椒協會79個。原市長防辦職工王世吉退休后仍然關注花椒產業開發,長年奔波在花椒產區,為椒農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近幾年,隴南市各縣(區)還把花椒基地建設與退耕還林、長治工程和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目前全市已建成的萬畝基地基本都實現了水、電、路綜合配套。在一手抓基地建設的同時,一手抓加工增值,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武都區已研制出精麻型、保健型、方便型三種系列花椒液產品和以青花椒為主的椒芽菜、鹽漬花椒等產品,注冊了“六月梅”、“古階州”等花椒專用商標。產業開發還帶動了一批花椒營銷經紀人,僅武都區就涌現出了董謝林、杜焦成、袁世杰等營銷大戶,外銷花椒1500萬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