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鑄豐碑
———隴南市公路交通建設巡禮
“連峰極天兮,飛鳥不通。”隴南自古因行路難而閉塞。
數百年來,千山萬壑無情地阻擋著隴南前進的步伐。
如今,隴南市委、市政府以解決群眾行路難為突破口,狠抓交通道路建設。大山深處的隴南兒女豪情滿懷,在昌河壩“十”字路的建設中,發揚“艱苦不怕吃苦”的苦干實干精神,劈山斬嶺,在奔騰不羈的四江一水畔,用肩扛馬馱的辦法,繪就了縱橫隴南大地的交通網;在地勢險惡的懸崖絕壁上,用鎬頭和鐵錘,鑿出了一條條脫貧路、致富路、小康路。
貫通六縣區大動脈“隴南修路難,修通昌河壩‘十’字路比上天還難牎”工程設計人員深有感觸牎昌河壩地處深山峽谷,溝壑縱橫,山外有山,地形地質極為復雜。解放前曾有抓壯丁修路,但路從來沒有修通過。康縣柑柏村王寺溝有位名叫王樹杰的老人,聽說昌河壩要修路,不以為然。他對縣里的領導說:“我當孫子的時候,就有人修這條路,可一直沒有修通,到我當爺爺的時候,看能不能修成?”
2006年冬,康縣、成縣、武都、西和、禮縣、宕昌6縣區幾十萬筑路大軍云集昌河壩,奮戰在崇山峻嶺間,用心血和汗水澆鑄著這條連接6縣區,被認為不可能修通的路。在艱苦奮戰的100多個日日夜夜,創造了隴南修路歷史上的奇跡。康縣人民克服河流湍急、高山林立的施工困難,僅僅用40多天的時間,就打通了昌河壩“十”字公路康縣段;禮縣自籌資金200萬元,每天投入3900多人,自帶干糧,自帶工具,早出晚歸,于春節前打通了昌河壩“十”字公路禮縣段;西和近萬名外出務工人員,聞訊家鄉修公路,紛紛從四面八方返回家鄉修筑鄉村公路;全市110多家廠礦企業捐助資金3500多萬元,支援機械設備近100多臺……
短短幾個月時間,一條條道路迅速在大山深處延伸。目前,長218.5公里的公路已全線貫通,投資1200多萬元的14座橋梁也正在加緊建設。
昌河壩“十”字路大建設剛剛開始,市委書記王義就率領市上四大班子領導親臨一線,積極投入到公路大建設的熱潮中。
成縣蘇元鄉昌河社王振國想起王書記在他家過夜的情形,至今念念不忘。他說:“那天,書記滿身塵土回來,和我們一起燒火做飯,晚上還就路的事和我們全家一直聊到了深夜。”
省發改委、省交通廳的牽掛,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各級領導的決心極大地激發了昌河壩沿線干部群眾改變落后交通面貌的信心和決心,山鄉群眾興修鄉村公路的積極性,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從奔騰不息的犀牛江畔到群峰連綿的龍王山麓,從潺潺溪流的窯坪河流域到峽谷縱橫的康南林區,到處彩旗飄揚,人頭攢動,揮鋤舞鎬,推土機、拖拉機、挖掘機穿梭往來。
經過3個多月奮斗,昌河壩“十”字公路終于在初春時節全線貫通。它的貫通凝聚著34萬筑路大軍不畏艱險、艱苦創業的苦干實干精神,正是因為發揚這種精神,才徹底改變了沿線16萬人民群眾徒步翻山越嶺的歷史,在280萬隴南兒女心中鑄起了一座豐碑!
巴蜀咽喉變坦途隴南地處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由于秦嶺橫亙其間,山大溝深,“山有多高,路就有多高;水有多高,路就有多高。”多年來,全市90%的鄉村道路是土路,“晴通雨阻”現象十分突出;羌國古道、陰平棧道、長拉索橋等獨特道路,仍然是山區群眾出行的唯一選擇。
2006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實施交通大建設、引領經濟大發展的工作思路。大手筆科學規劃,全方位調動各界積極性,迅速掀起公路交通大建設的滾滾熱潮。
2006年12月1日,在全市首次交通發展大會上,市委書記王義滿懷深情地說:“國道、省道主要由國家投資建設,但縣鄉和村社道路建設不可能都爭取到國家的建設資金,我們必須把改善鄉村道路條件,大辦交通的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在苦中熬,不如在苦中干,在干中爭,爭中干,通過苦抓、苦干,三至五年,徹底改變艱苦的生存環境和落后的交通面貌。否則我們就會再次失去歷史機遇,愧對自己的崗位,愧對隴南的父老鄉親。”
筆者去昌河壩“十”字路,一路看去,山,還是那些山;水,還是那些水;人,還是那些人。卻因為暢通的公路,把村與村,戶與戶,山里與山外連成一體。遠看,山路彎彎伸向遠方;近看,條條大路連通村莊。
所到之處,一路感動。讀到的是一首首感天動地的詩篇,體驗到的是干群心心相連的公路情結!采訪中,農民群眾樸實的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路通了,我們就更有盼頭了。”
為了修好路,市委書記王義曾4次深入西漢水沿岸,攀懸崖、鉆刺叢、涉冰水、走泥路,實地察看、調研、指導;在西和縣大橋鄉龍鳳至昌河壩公路建設工地,市委書記王義和市長郭玉虎自帶鋪蓋和干糧,連續3天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了修路,有18戶農民不要一分賠償,一天遷走18座墳墓;為了修路,身患胃病的村主任陳獻玉拿著自己媳婦在外打工的錢,帶動村民在懸崖峭壁上開山修路……他們默默地用汗水和心血,在大山深處樹立了一座座豐碑。
隴南市交通局局長陳榮動情地說:“隴南農村公路大建設雖然起步晚,但2006年一年就等于修了全市2年的公路。”去年以來,隴南市開工修建農村公路475條、3994公里,其中打通斷頭路、連接出口路、修建聯網路42條、579.3公里,這在隴南歷史上前所未有。
千人萬人同參與,千軍萬馬齊上陣。這是在隴南公路建設中呈現出的宏大場面。隴南人民在物力財力嚴重匱乏的條件下,在“人”的投入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壯舉。
隴南市市長郭玉虎說:“隴南要發展,交通必先行。我們要努力探索出一條投入低成本、建設高質量、配套增效益、服務富百姓的農村公路協調發展的路子。”
據統計,全市交通大建設累計投勞564.12萬個工日,累計投入裝載機、挖掘機、推土機、翻斗車、農用三輪車等機械5.6萬臺牗次牘,移動土石方2318萬立方米,整修養護公路1235條8521公里,鋪備砂65.1萬立方米,投入資金1.94億元。
文縣舍書鄉從廣大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出行難、行路難入手,大力發揚“資金不足精神補、機器不足力氣補、路寬不足石頭補”的艱苦奮斗精神,用一年時間就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如今,路已把隴南和外界緊密連接。有的村民買車跑起了運輸、有的辦起了磚廠、有的成了養殖大戶,形成了“公路經濟帶”。西和縣大橋鄉龍鳳村村民韓三占動情地說:“過去賣個豬要請幾個人抬下山去,得花費四五十塊錢,現在路修通了,賣個豬兩塊錢車費就夠了。挖洋芋、運肥料都有車拉,真是方便!”文縣中寨鄉大海溝村公路修通后,建起了一年可出售5萬只果園放養雞繁育場,帶動全縣近1萬農戶發展果園放養雞,實現年人均增收300元。
打通了昌河壩公路大動脈,連通了全市交通網,新一屆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勾畫起全市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宏偉藍圖:要建成以公路、鐵路運輸為主,以水運、空運、管道運輸為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一五”期間,隴南要結束無鐵路、無高速公路、無機場的歷史。蘭海高速隴南段、蘭渝鐵路、隴南支線機場三大項目今年要開工建設,主要國道干線公路要實現高速化。建設“六縱六橫”主骨架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大網絡。
隴南,這只藏在深山中的“金鳳凰”正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