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踏訪秦皇故里,緣西漢水綿延60公里的蘋果林,株株含苞待放、處處花香撲鼻,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禮縣大地全面加快科學發展的動人畫卷!
去年以來,就是這條宛如“綠色巨龍”的蘋果林基地,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
禮縣因盛產“花牛蘋果”,早在七十年代就被農業部評為全國32個優質水果生產基地縣之一。八十年代初,隨著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該縣永興鄉的友好、文家、捷地、馬家、何家等村群眾,懷著強烈的致富愿望,就以各自分到的隊有老果園為依托,發展起了以“紅元帥”、“黃元帥”、“國光”等品種為主的蘋果園。九十年代初期新發展起來的果園陸續掛果后,蘋果價格一路走高,優等紅元帥的市價連續五年高達每斤1元以上。栽植10畝以上果園的農戶,年收入可達到2—3萬元。這些村子在全縣最早普及了彩電、錄音機、自行車等,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利益驅動加上政府引導,一時間永興、祁山、鹽官、石橋、城關等鄉鎮群眾發展蘋果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紛紛在自家承包地整片整片地栽起了蘋果樹。至九十年代中期,全縣蘋果種植面積就迅速發展到20余萬畝,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然而,由于蘋果結構過于單一化、初級化,抗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價格行情不景氣,果農將直接受到沖擊。九十年代后期以來,禮縣蘋果因品種老化、市場競爭加劇等多種“瓶頸”的制約,價格一路下跌,后來出現嚴重滯銷。尤其永興、祁山等鄉部分村、組群眾的農田幾乎全部栽植了蘋果,而品種多以不受市場歡迎的“老三紅”、“黃元帥”為主,要換成“富士”系列的新品種需十余年時間才能完成,無法在短期內趕上市場變化后的新需求。即便有“富士”等新品種的少數果農,也因客商對果徑小于65厘米的不要,大于70厘米的也不要,果型不端莊的不要,顏色紅不透的更不要。合格商品果最好時只能達到一半,差時連五分之一都達不到。千挑萬選出來的商品果的價格往往也只在每斤0.50元到1元之間,很難賣上好的價錢。其余果品只能按等外果、殘次果混裝銷售,每斤僅賣0.05元到0.08元。就是這樣的價格,也只天水果汁廠一家收購,而蘋果采摘堆放在地上后最容易腐爛,果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家堆積如山的蘋果一點一點地爛掉,最后連喂豬都不吃,不得不整車整車地倒掉。
主產區每戶果農年產蘋果量多在1—2萬斤左右,高的可達3—4萬斤。果農的年損失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而全縣按損失3萬噸蘋果計算,廣大果農每年要白白扔掉2000多萬元。省內權威媒體對禮縣蘋果滯銷情況曾以《滿山蘋果遍地愁》為題作過專題報道。對此,當時的禮縣縣委、縣政府班子痛下決心,準備不惜一切代價打通銷售渠道。曾組織人員多次南下廣州等地進行促銷,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羊城晚報》及中央電視臺等十余家大型媒體刊播廣告,在與天水市交界的徐家店等地設立了固定宣傳碑,還在西安印制了精美的禮品式系列包裝箱等,前后花去近百萬元資金,但市場是無情的,蘋果銷路依然未能打通。由于“賣難”卡脖子環節的制約,歷屆縣委、政府多方籌集資金,組織發動群眾栽下的“致富果”,最終還是變成了果農們的“難心果”、“傷心果”。
果農們強烈而美好的致富愿望就這樣“破滅”了!
果賤傷農,失去希望后的果農們,對自己曾像孩子般千呵萬護過的蘋果園,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熱情,任其自生自滅;有的甚至開始伐園復墾。九十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協調省直有關部門花巨資援建的半山滴灌工程、縣上千方百計籌資興建的集雨節灌水窯工程等,由于失修、毀壞而全部報廢……
禮縣這條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蛻變而出的“綠色巨龍”——全省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由于未經市場經濟這只無形巧手的充分“梳理”和“安排”,最后不得不乖乖“困伏”在了商品經濟大潮的“岸邊”。
群眾利益無小事。這條“綠色巨龍”能否擺脫困境,事關廣大果農利益和生計,關乎地方政府威望和形象。歷屆縣委、縣政府班子雖然對此予以高度重視,曾采取過諸如品種更新換代、高接換優、果實套袋、病蟲害防治等一系列綜合管理措施及多種市場促銷對策,但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蘋果“賣難”的問題。還曾先后投資千萬余元興辦縣果品加工廠、冷庫等企業,試圖從蘋果深加工上尋找出路,但因所辦企業技術含量過低,難以與市場對接等緣故,也都以失敗而告終。
2004年初,禮縣與天水長城果汁有限責任公司達成了共同建設濃縮果汁項目的協議。為使這一項目早日建成投產,縣上及時按照有關政策,解決土地85畝,作為建廠用地,使工程于2005年9月開始啟動。歷經近一年時間的緊張施工,總投資1.05億元、年生產2.5萬噸濃縮蘋果汁的現代化生產線順利建成,并于2006年8月正式投產。
去年,由于干旱少雨,加上果農對果園疏于管理,禮縣蘋果主產區果品的等外果和殘次果占到總產量的五分之四以上,果農們個個憂心忡忡,惟恐果汁廠不愿收購自家的果品,至于價格最高只能估計在每斤0.08元以內,有些果農干脆打算見錢就賣,橫豎比倒掉要強。當果汁廠按每噸600元大量收購混裝蘋果的通知剛一貼出,喜出望外的果農們便爭相前去出售蘋果,廠門前運送蘋果的大、小車輛便排成了近兩公里的長蛇大陣。為調動果農售果的積極性,廠方還將每噸混裝果的價格先后上漲到700元和800元。這就使等外果和殘次果由歷年的每斤不到0.10元上漲到每斤0.30-0.40元,差價達到0.25元以上。僅此一項就使全縣果農比往年凈增收1800余萬元。永興鄉馬家村的老果農馬世全樂呵呵地說:“我從十幾歲給隊里栽蘋果起,務了大半輩子蘋果,從沒有這樣痛快地賣過一次果子。去年我家的14畝果園產果近4萬斤,連請人摘到賣完只用了幾天時間,近2萬元錢就穩穩當當地揣在了腰包!原來愁蘋果賣不出去,現在只恨蘋果太少了,今年我還要栽一些澳洲青蘋果!瘪R世全老人所在的馬家村,有120戶500余人,全村現有蘋果園600多畝,去年產果160多萬斤,收入56萬元余元,戶均4700余元,人均1000余元;該鄉文家村支書文新明現有果園面積12畝,去年蘋果收入6萬多元,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蘋果面積達到1060畝,占耕地面積的50%以上,戶均4.5畝,蘋果產值達到85萬元,人均2000元。果農們的臉上又有了燦爛的笑容。
優越的價格條件很快便吸引周邊縣、市果農前來銷售蘋果。整個秋季,天水、清水、秦安、甘谷、武山、西和等地運送蘋果的車輛絡繹不絕。高峰時期,縣外運送蘋果的車輛,每天沿公路要?200多輛。與果汁廠相鄰的永興、文家、何家等村的農戶將果渣無償拉回家晾曬后用作飼料,帶動了周圍村莊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一些農戶還順勢搞起了餐飲服務業,一季下來,每個攤點業主的收入少說也在5000元以上。同時,果汁廠還解決了當地98名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每個職工能為家庭穩定增加5000元以上的工資性收入。
隴南長城濃縮果汁廠從去年8月投產以來,共收購加工原料蘋果4萬多噸,僅支付禮縣果農現金3000余萬元,生產果汁6420噸,實現產值5800多萬元,出口創匯近600萬美元,產品暢銷歐盟、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外商歡迎,一躍而成為隴南全市第一家出口創匯的外向型骨干企業。
龍頭強,則基地興。在這一高科技龍頭企業的強力拉動下,禮縣去年32.6萬畝蘋果基地生產的1.2億公斤果品,不分大小好壞,全部銷售一空,總產值達到9600萬元,比2005年將近翻了一番,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當年使特色經濟林產值占到全縣農業增加值的34.9%,人均經濟林收入達到24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7.23%。
“而今邁步從頭越”。2006年底,禮縣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班子,本著產業規模最大化、質量效益最優化的原則,站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上,用工業化思維對全縣蘋果產業進行了重新謀劃和定位:利用3至5年時間,使全縣以蘋果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包括核桃、花椒)發展到100萬畝;啟動今年隴南長城果汁飲料公司二期擴建工程,延伸產業鏈條,深化產業開發,將禮縣精心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蘋果加工出品創匯基地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