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秦始皇的祖先陵在甘肅禮縣
本報甘肅禮縣11月17日電 秦始皇陵在陜西臨潼,但他的祖先陵在哪里?多年來學術界對此爭論不已。近年來國內外掀起早期秦文化研究熱,經過文物考古專家對我國早期秦文化進一步考古研究,確認秦始皇的祖先陵在甘肅東南部隴南市禮縣。
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率領的考古專家組一行,以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多名教授和陜西、甘肅、青海文物考古部門的多名專家,11月15日至17日,對甘肅禮縣城東大堡子山考古發掘現場進行了實地勘查,聽取了由上述部門、高校教授、專家組成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經過3年多來考古研究成果匯報,首肯了這一重要成果。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祖先發祥地于甘肅東南部,即今甘肅隴南、天水一帶。20世紀20年代,甘肅禮縣鹽關——羅家堡一帶發現了著名的青銅器“秦公簋”;90年代初,禮縣城東大堡子山慘遭大規模群體性盜掘,據傳出土青銅重器百余件,器銘多有“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鑄用壺”、“秦公作寶簋”等,還出土有大量的棺飾金片等。1994年2月—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堡子山被盜掘的殘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春秋初期大墓2座,車馬坑1座和9座中小型墓葬,從而確認大堡子山就是秦公西陲陵墓區;1998年又對大堡子東南相距3公里的趙坪村圓頂山秦墓進行了小規模搶救性發掘,出土有隨葬的銅禮器或有五鼎、七鼎者,證實這是一處年代偏早的秦貴族墓地。2001年7月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文博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等單位決定成立“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甘肅東南部的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進行一次全面調查,以理清該地區古代文化的發展脈絡,進一步探索秦文化發展和演變的軌跡,解決多年來困擾學術界的秦戎關系等問題。經過3年多的工作,聯合考古隊全面調查了禮縣境內的西漢水及其支流、天水市清水縣境內的牛頭河流域;對禮縣西山、鸞亭山和大堡子山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鉆探;發掘了禮縣鸞亭山漢代祭天遺址和西山、大堡子山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禮縣調查共發現各類遺址98處,其中新發現70余處,在實地調查的47處周代遺址中,以周秦文化為主的遺址38處,極大地豐富了對這一流域史前遺址及文化序列的認識;基本摸清了該地區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性質;并為探索一些歷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秦早期都邑“西犬丘”的地望、秦文化的形成、秦戎關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本次對天水市清水縣調查,共發現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56處,進一步豐富了甘肅東南部除西漢水流域以外的又一條主要河流——牛頭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及周秦文化的研究資料,擴展了商文化的分布地域,對探討秦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義。
此次聯合考古調查表明,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不只是單純的墓地,而且有居址、高等級建筑城址遺跡,專家們推測這里可能是秦人早期的一處重要都邑,也就是考古專家多年來希望尋找的秦人“西犬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