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由國家農業部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甘肅簽約總金額4.6億元的兩個項目均為隴南的特色產業項目,甘肅省所獲的7個暢銷產品獎,隴南就占了5個,武都的油橄欖系列產品、禮縣的蘋果、文縣的系列茶和宕昌的中藥材飲片、山野菜、盒裝羊肚菌等特色農產品榜上有名。
隴南自然條件獨特,既有山高溝深、立地條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嚴酷的一面,又有光熱水資源豐富、海拔低、堪稱“隴上江南”的一面。復雜的自然稟賦構成了資源的多樣性,形成了發展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千百年掙扎在貧困中,基本靠天吃飯的隴南種糧人,如今依靠發展特色產業,逐漸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十五”期間,隴南市把農業特色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和突破口,緊緊圍繞經濟林果、中藥材、草畜、蔬菜四大主導產業,加快花椒、核桃、油橄欖、銀杏、茶葉、蠶桑、蘋果、中藥材、蔬菜、肉牛肉羊、烤煙、食用菌等12個特色基地建設。經過長期艱苦的探索,特色產業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涌現出了一批特色產業發展大縣,形成了文縣碧口鎮李子壩茶產業村、禮縣雷王鄉山坪蘋果村、康縣陽壩鎮宋溝茶產業村、武都區城郊鄉渭子溝洋芋村、成縣陳院鎮大埡核桃村、文縣尚德綠色蔬菜產業鎮、武都區馬街花椒鎮等一批依靠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目標的典型。據統計,到2005年底,全市發展特色產業面積464萬畝,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23.8億元,比“九五”末增長90%以上。特色產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占到了42%。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500戶,帶動了近10萬農戶受益。
今年,隴南市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科學發展”成為最強音和主旋律。市上確立了“十一五”期間建成十個百萬畝工程、樹立百面發展旗幟、實施五個千人到村、培育一萬個特色產業重點戶和示范戶的“十百千萬”奮斗目標。“舉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正在成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愿。“隴南發展特色產業的條件在甘肅省獨一無二。我們的優勢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發山的財,不能愧對這樣一方山水!”市委書記王義如是說。
隴南市下決心轉變思維方式,從背著“糧食包袱”抓農業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力爭在兩年內全部退下全市不宜種糧食的400多萬畝山坡地,全部用以發展特色經濟。著眼于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今年秋播期間,武都、文縣、康縣等縣區已清退小麥種植面積100多萬畝。武都區的白龍江沿岸川壩河谷地區已基本“消滅”小麥生產,大部分已覆蓋了大蒜和冬播洋芋等反季節蔬菜。
如今,走在隴南康縣、武都、成縣、兩當等核桃主產區的溝溝峁峁和路邊地邊、房前院后,隨處可見茁壯成長的核桃樹。全市核桃總面積已經超過100萬畝,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百年產業”。成縣小川鎮已建成西部最大的核桃貿易集散市場。
隴南是甘肅省唯一的產茶區,又是全國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隴南的花椒色澤之艷、品質之優堪稱天下無雙。禮縣大黃、宕昌當歸、武都油橄欖、康縣神龍茶等已成功申報原產地保護認證。西和、康縣、武都分別被全國特產之鄉推介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半夏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冬播洋芋、茶葉、大蒜等7種農產品和98個農產品加工企業注冊了商標。
在隴南,以文縣、康縣和武都南部為代表的茶產業已迅猛發展到7萬多畝。“隴南翠芽”、“神龍”、“御澤春”、“紫云春”等品牌,在國內外一系列評比中連連摘金奪銀。武都油橄欖產品開發也漸入佳境,橄欖油、橄欖丸、橄欖化妝品等高中檔油橄欖系列產品,在不久前北京舉辦的世界知名油橄欖產品評比中,從近百家產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第9名的好成績,新研發的橄欖葉茶成了評比會上的搶手貨。
目前,花椒產業在武都已成為安民富區的主導產業,面積達到80多萬畝,建成了馬街上下南山、米倉山流域等6處萬畝花椒基地;安化王河、柏林上下渠道等68個千畝花椒示范基地。已成功注冊“歷獻”、“六月黃口梅”等專用商標。宜椒區基本實現了整體覆蓋。“種椒樹、發椒財”,已成為廣大群眾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截至2005年底,武都區宜椒區人均有椒樹200株,人均花椒收入達到569元,占到了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收入上萬元的農戶達到2800多戶,涌現出了一大批栽植大戶、銷售大戶和運輸加工大戶,花椒產業效益明顯提高。最近,武都區又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決心在3年內實現花椒總面積100萬畝。
在徽縣,目前已發展畝產值超過1500元的銀杏11萬畝,開發的銀杏茶、銀杏酒、銀杏軟黃金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銀杏系列新產品,成了徽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的新亮點。今年全縣8000畝烤煙喜獲豐收,黃燦燦的煙葉變成了一沓沓富民的票子。
如雨后春筍一般,圍繞特色產業的發展,隴南全市已經建成花椒、蔬菜、茶葉、核桃、油橄欖等生產專業村近2000個,油橄欖生產專業大戶100多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近400家,基本涵蓋了特色產業產加銷的各個環節,成為拉動特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