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目中,故鄉是一方圣土。
我的家鄉文縣得天獨厚,上天在眾山之巔造就了一座碧波浩淼的天池。我常以此引以為自豪。
每逢結交新朋友,總要吹噓一番家鄉的天池。他們大多用疑惑的目光看著我,好像在說:是真的嗎?
10歲那年,我們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去天池春游。記得,25公里的山路,走了兩天。第一天在天池腳下,一座廢棄大宅院的麥草堆里過夜,次日拂曉,幾十個粘滿草屑的孩子,像剛出欄的山羊,爭先恐后向心中的“大海”進發。
當我們走過峽谷對峙的暗門口,迂回到荊棘遍布的放馬坡,路過水花四射的五指洞,步入牧馬坪,爬上長滿灌木林的騎馬梁時,天空澄澈如洗,朝霞初露,走不了幾步,猛的,一湖波光鱗鱗的湖水,擺在面前。呀,這就是天池!
大伙兒急忙奔向池邊。老師在后面大呼小叫:“小心!小心牎”
然而,誰也沒有理會,照樣猴急猴跑。無瑕的童心急切地想和純潔的水親和,有的在細軟的沙岸上又跳又鬧,有的赤腳踩入水中,試試深淺,我膽小,小心翼翼地掬了一捧天池水,往熱乎乎的臉上灑了兩把,將澎湃的心平靜下來,讓發燒的肌膚也涼爽一下。
正在這時,風起了。湖水呼啦啦,一層接一層,從遠處向我們腳下涌來。接著,只聽“嘩”地一聲,水沖過膝蓋,濺上了前胸。這一下,非同小可。頓時,把天真和好奇,嚇得無影無蹤。剛才還嘰哩喳啦,忘乎所以的我們,當下被這一湖動蕩不安的春水震懾住了。戰戰兢兢撒腿就往高處爬,生怕被淹沒,或水中驟然冒出個怪物,把我們吃掉。
長大后,天池在心中的印象模糊了,總想找機會再去看一次。
上世紀最后一年,看到一幀題為《天池仙境》的照片,眼睛一亮:幾株淡黃色葉片的小樹,依偎在一棵滿綴紅葉的斜枝下,碧綠的水面由深淺不同的綠色藍色涂抹,畫面遠處有一木筏,上面站著幾個人,筏后緊跟一串波紋。立刻就有了“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的無限好”的感觸。
一個深秋的早晨,我和友人相約一起來到天池。如今的我沒有了稚氣,沒有了膽怯,沒有了茫然。背負著人生的艱辛,懷揣難以理清的困惑,急于想撲入天池美麗的胸懷。
我輕輕走向池邊,生怕驚動了這位沉睡中的“美人”。面向這玉液瓊漿,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靈氣,頓時覺得身心愉悅。如果不是鳥兒囀鳴,如果不是水面掠過一群野鴨,魚兒躍起,我還真不知身處何界了哩。
池邊叢林,繁枝茂葉,輕盈地挑逗水面,撫摸水面,溫情脈脈。秋風掃落的葉兒哪里去了?是風姑娘攏入香袋了?小鳥銜走了?
這時,一些游人興沖沖地走了過來,他們笑得甜甜的,朗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