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以來,因懷疑被當地一家鉛冶煉企業污染,甘肅省徽縣水陽鄉部分群眾紛紛前往位于西安市的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進行血鉛化驗,結果許多人在篩查中被發現血鉛超標。
甘肅省政府14日通報最新數字顯示,截至9月13日16時,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水陽鄉新寺、牟壩兩村因血鉛超標而住院的人數已經達到258人,其中250名是兒童。
雖然此次事件仍未平息,血鉛異常的群眾正在接受治療,污染程度調查和責任追究還需時間,但它已經帶給人們許多警示和反思。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6-09/20/xin_5320903191727984202255.jpg)
資料圖片:9月8日,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水陽鄉新寺村一家診所內,一名被檢查出血鉛超標的兒童因感冒在接受輸液治療。新華社記者張錳攝
環保執法不能走過場
徽縣血鉛超標事件發生后,國家環保總局和甘肅省環保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于9月8日抵達徽縣,當日下午就前往被懷疑為污染源的徽縣有色金屬冶煉有限責任公司實地調查。第二天上午,調查組就確定這家企業為造成部分群眾血鉛超標的重要污染源,并向當地政府提出立即拆除這家企業落后的冶煉設備的建議。
記者在此次血鉛事件中受到鉛污染最嚴重的村莊——水陽鄉新寺村采訪時,村民們多有疑問:國家環保總局的專家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做出了結論,可為什么當地的有關部門10多年就沒有關閉呢?
據了解,徽縣有色金屬冶煉有限責任公司位于新寺村村口,距離新寺和牟壩兩村群眾聚居地在500米和1000米之間。這家企業建于1995年,并于1996年建成投產,主要從事粗鉛冶煉,最初每年只能生產3000噸,后進行了改造,年設計產能力5000噸,目前實際年生產4000多噸。
記者調查發現,這家企業在環保上存在諸多問題,雖然也曾受到有關部門的查處,但每次都順利過關。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甘肅省進行的環保專項行動中,該企業被甘肅省列為掛牌督辦企業,經過整改,當年就摘掉了“掛牌督辦”的帽子,又恢復了生產。
新寺和牟壩兩村村民向記者反映,這家企業的污染過去一直非常嚴重,時有偷排偷放現象。國家環保總局和甘肅省環保局聯合調查組的調查也表明,這家企業現有的環保設施不能保證達標排放,按企業的生產規模,確實存在違規排污的可能。
除了這家企業以外,水陽鄉新寺、牟壩等村附近還有4家鉛鋅冶煉化工企業。徽縣縣委、縣政府向聯合調查組匯報情況時也說,水陽鄉新寺村一帶近年來大氣污染相對集中。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6-09/20/xin_5420903191727140111186.jpg)
圖為國家環保總局有關專家在甘肅省徽縣新寺和牟壩兩村附近的一家被懷疑是污染源的鉛冶煉廠內,調查污水處理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錳 攝
正視“畸形”的政績觀
徽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境內氣候溫和,全縣森林覆蓋率為43%,有“隴上江南”之稱。更為重要的是,徽縣地處鉛鋅礦帶,開發礦產資源是當地發展經濟的首選,徽縣也因此成為財政自給縣。
據記者調查,2005年,徽縣工業對全縣財政的貢獻率達68%,其中鉛鋅產業又占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鉛鋅產業是徽縣的支柱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為促進鉛鋅產業的發展,當地還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6-09/20/xin_542090319172731242057.jpg)
9月13日,在徽縣水陽鄉新寺村村委會內,一位村民在登記簿上簽字,領取補貼,甘肅省徽縣政府決定,從9月13日開始,對9月12日之前在縣城以外進行血鉛化驗的群眾發放交通住宿補貼,化驗費憑化驗發票據實報銷。 新華社記者 王艷明 攝
徽縣縣政府一名干部介紹說,全縣已經確定的“工業強縣”的戰略,實際上就是鉛鋅強縣,去年全縣年產鉛0.9萬噸,鋅3.84萬噸,按照縣上的規劃,在“十一五”期間,鉛鋅冶煉能力將達到8萬噸。
在徽縣縣委、縣政府發布的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意見中還強調,影響和制約當地工業發展的因素中,有“‘工業強縣’意識不強,氛圍不濃,政策措施不完善,發展環境不太寬松”等。
而正是鉛冶煉企業,成為這次血鉛超標事件的“罪魁禍首”。據記者調查,徽縣目前有采礦企業12戶,選礦企業29戶,冶煉企業5戶,在全縣19戶重點排污企業中,選礦、冶煉、化工和貴金屬加工企業就占了17戶。
此次血鉛超標事件發生之后,徽縣有關領導干部在表示痛心的同時,還“惋惜”地表示,這次事件對徽縣經濟打擊太大了,徽縣今年的經濟發展目標可能實現不了。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14日表示,“政府不作為”是導致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有關政府和部門負責人負有重要責任。一些市、縣政府領導存在畸形的政績觀,為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漠視人民群眾的健康,甚至包庇縱容違法排污企業,充當保護傘。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6-09/20/xin_5420903191727453268248.jpg)
9月8日,一名因檢測出鉛中毒而在甘肅省徽縣人民醫院兒科接受治療的兒童,向記者展示因體內鉛超標而影響發育的牙齒。 新華社記者 張錳 攝
標本兼治防止悲劇重演
在徽縣有色金屬冶煉有限責任公司的落后設備被強制拆除后,附近的其它4家冶煉化工企業因為缺乏生產原料,也停止了生產。
徽縣縣委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這次事件之后,徽縣已經痛定思痛,決定下一步將對全縣工礦企業進行摸底,對于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予以關閉。縣上還將考慮逐步淘汰鉛冶煉產業,以斷絕污染源。
但這名負責人同時表示,即便徽縣所有的鉛冶煉企業都關閉了,依然會開采鉛礦資源,只不過是不在當地加工,而是出售給外地的冶煉企業。
其實早在1997年,國家在《關于公布第一批嚴重污染環境(大氣)的淘汰工藝與設備名錄的通知》中就明確規定,鉛燒結鍋屬于淘汰范圍,淘汰期限是2000年底。這一通知同時還要求:新建、改建、擴建及技術改造工程,一律不得選用國家公布名錄中的淘汰工藝和設備,否則對項目審批單位、設計審查單位、竣工驗收單位等將追究責任。
但對于這樣一個明令淘汰的生產工藝,徽縣有色金屬冶煉有限責任公司在1997年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2000年底后還長期使用,而且在2004年還順利通過了技改擴能。
徽縣有色金屬冶煉有限責任公司一名負責人對記者說,在徽縣及周邊100公里范圍內,還有十幾家鉛冶煉廠,其工冶煉藝大都同他們一樣,只有少數幾家采用了比較先進的冶煉工藝,環保性能比較好。
看來,如果不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執行,不加強環境監督,徽縣水陽鄉的“血鉛超標”事件在其它地方的再次發生不是沒有可能。有關部門應該調查調查:還有多少鉛冶煉企業采用國家已經明令淘汰的生產工藝,還有多少土地已經被鉛污染,還有多少群眾生活在被鉛污染的環境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