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機制強勢出新
宕昌縣四周環山,溝壑縱橫,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山城。過去人們每每舉目望去,有山卻沒多少樹,有河卻沒多少水,縣區周邊盡是些荒山荒坡,讓人心中有種莫名的惆悵和說不出的感慨!人們望山興嘆,望綠欲穿牎
21世紀是綠色的世紀,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地方發展環境優劣、人居環境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宕昌縣將荒山荒坡造林綠化工作提上了日程。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在深化縣情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適時提出了“荒山荒坡私有化、三至五年建設生態旅游縣”的發展思路和目標,采取拍賣、承包、租賃和無償劃撥等形式,在全縣范圍內全面開展了荒山荒坡私有化經營治理工作,一次性將全縣37.5萬畝荒山荒坡全部落實到戶,當年完成造林治理面積5.5萬畝。
在荒山荒坡私有化治理過程中,縣上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任正副組長,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領導小組,縣政府對全縣的荒山治理工作統一進行了安排部署,并從縣直機關單位抽調1000名干部職工,協助25個鄉鎮專門開展這項工作,并將責任落實到人。在苗木栽植上,縣上因地制宜,選擇栽植不同的樹種,簽訂合同,限期治理。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縣上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解決群眾所需苗木,僅去年提供的苗木就達1800多萬株。栽植期間,林業部門抽調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水利部門在集中連片且能上水的地方,配套實施了上水工程,確保了治理成效,提高了植樹成活率。在經營使用上,按照誰栽誰有誰受益,長期使用,可以繼承的林業政策。對拍賣、承包、租賃、劃撥到戶的面積,相關部門及時頒發土地使用證,一定70年不變。并明確規定只許植樹種草,不許開荒耕作、待樹木成活后,頒發林權證書,打消了群眾的思想顧慮。目前,全縣共簽訂荒山荒坡私有化治理合同21475份,頒發土地使用證14714本。同時,他們花大氣力在管護上狠下功夫,牢固樹立“三分栽,七分管”的思想,面積較大的戶還請了看管人員,修建了管護房,購置了望遠鏡、攝像機等設備,長年巡山管護。在此基礎上,縣上結合退耕還林和天保工程的實施,對荒山荒坡私有化治理區全面實施了封山禁牧,推行舍飼圈養,確保治理一片、成活一片、見效一片。
荒山荒坡劃撥到戶后,由于產權明晰,再加上各項優惠政策的鼓舞,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涌現出了一大批承包治理的能人和大戶。退休干部石清權放棄城市舒適的生活條件,返回化馬鄉老家承包1000畝荒坡進行綠化,并自籌資金5萬元,埋設了引水管道,實施了上水工程,現在,他門前南山一片已經見綠,北山正在治理;隴南市糧食局副局長佐建民在興化鄉承包1200畝荒坡進行治理,栽植山杏、落葉松等苗木30萬株,縣人大副主任鄧崇通過競買獲得了城關鎮潘梨坡800畝荒坡承包權,已全部栽植了杜仲、白楊、花椒等樹木。新寨鄉農民王鳳忠發展小水電致富后,帶頭在這個鄉磨壩、刮灣兩處承包荒坡2100畝,進行植樹綠化,栽植刺槐、花椒等苗木57萬株,被當地干部群眾傳為佳話。像王鳳忠這樣的造林大戶在宕昌縣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