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徽成盆地的成縣,氣候宜人,山清水秀,一派江南景色。南北過渡性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獨特的資源稟賦。近年來,成縣依托資源的比較優勢,走出了一條加快特色經濟發展的路子,全縣經濟實力和發展速度都位居隴南各縣區前列。
2002年到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由9.4億元增加到13.9億元,年均增長21.4%;大口徑財政收入由1.01億元增加到1.45億元,年均增長19%。
農業抓調整調整抓特色成縣動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1958種,動物種類達54種,具有獨特的農業生產條件。他們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創建以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新格局的思路,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草畜、蔬菜、烤煙、蠶桑等特色產業。
2004年,已形成了13萬畝核桃、4.52萬畝牧草、6600畝蠶桑、8.4萬畝蔬菜、6200畝烤煙的生產規模,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特色產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3.3%,農民從特色產業中獲得人均純收入71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6%。
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提高了成縣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他們建設了核桃仁系列產品加工等16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新建、擴建了毛壩綜合市場、小川核桃市場、店村“三蒜”市場等一批交易市場。他們大力打造特色品牌,開發出了“烏雞油茶”、“小川核桃”、“桂花雞蛋”等一批特色品牌產品。他們積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構建起“公司+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推進了特色產業上規模、上檔次。
工業抓鉛鋅鉛鋅抓加工成縣地處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鉛鋅是其獨特的經濟資源,鉛鋅工業也是其傳統的特色工業。近年來,成縣立足這一優勢,深化企業改革,狠抓項目建設,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有序參與開發,著力做大做強鉛鋅產業,構建起了以鉛鋅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有力地推進了工業化進程。
2004年,工業增加值達5.96億元,較2002年增長57.1%,鉛鋅工業增加值占全縣工業的比重達到75%。
他們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采取組建產業集團,實行民營化、股份制、破產等形式,對23戶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全面增強了企業發展活力。通過減持國有股重組的成州鋅業有限責任公司,改制后民營控股,實行集團化經營,多項目開發,總資產達到5.5億元,生產規模由1萬噸提高到了5萬噸,鉛鋅生產加工能力占到全縣的60%。
他們與省內外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大力推進技術攻關和創新,加快骨干企業技術改造,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開采回收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他們在改革改造提升原有企業生產經營水平的同時,重點開發鉛鋅精深、精細產品和終端產品。兩年來,招商引資4.3億元,建設了以鉛鋅產品精深開發為重點的工業項目22個。
他們在集中力量發展鉛鋅產業的同時,還發展了以水泥及其制品為主的建筑建材,以白酒及系列保健酒等為主的食品釀造,以電力、石油為主的能源輸轉,以面粉、食用醋、核桃仁系列產品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初步形成五類工業體系。
他們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吸引民間資本開發鉛鋅產業,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2004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較2002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占到全縣生產總值的42%;上繳稅金492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34%。
三產抓旅游旅游抓基礎成縣依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抓住隴南機場和蘭渝鐵路規劃建設的歷史性機遇,積極謀劃發展旅游業,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成州體育中心、隴南路三期工程、西南兩街安置樓工程等12個城市建設重點項目和城市“四化”工程,完成了青少年活動中心、疾控中心等一批社會事業發展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五洲購物廣場、大華超市等一批商貿流通項目,使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面貌顯著改變,為發展旅游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大力開發旅游產品。他們投資3000萬元,重點加強了西狹、杜甫草堂、雞峰山等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景區配套服務功能。開發了書畫、泥塑、雕塑等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舉辦了首屆西狹頌旅游文化節,推動了旅游業的起步,兩年來接待游人15.3萬人次。
增收抓勞務勞務抓培訓伴隨加快工業化的進程,成縣把勞務輸轉作為全縣最大的項目來抓,逐步實現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自發分散型向組織規模型的轉變。
加強對勞務輸出工作的組織領導。設立了勞務輸出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全縣的勞務考察、信息發布、組織輸轉和維權保障工作。今年,他們由縣級領導干部帶隊,組成4個勞務考察組赴外地考察聯系勞務項目,簽訂合同32份,新發展勞務基地40個。他們加強勞務工作考核,建立了勞務工作責任制和相關的工作制度,縣鄉兩級把5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勞務輸轉中,勞務工作得到了切實加強。
強化勞務服務。他們建立起省外勞務基地、縣勞務辦、鄉鎮勞務站等信息服務網絡,及時收集傳遞勞務信息。他們篩選確定國家級職業學校成縣職業中專、成州育才職業技術學校、隴南農校職教中心作為勞務輸轉培訓基地,開展各類培訓,逐步形成了電子、家政、駕駛等優勢勞務品牌。他們實行招收、培訓、就業、跟蹤維權全程化服務,努力做到勞務人員工資、社會福利有保障。近兩年協調處理勞務糾紛52起,幫助追討工資369.2萬元,維護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
2004年,成縣向外地輸轉勞動力4.0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250萬元,較上年增長25%,實現了勞務經濟的較快增長。
成縣的實踐說明: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在特色,前景也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