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5點開始,微信的歡迎界面換了。
過去一直以來的“小人站在地平線上看地球”界面,換成了下圖中右邊的樣子。
![](/Files254/BeyondPic/2017-9/26/1121722436_15063463647081n.jpg)
(圖片由騰訊科普提供)
變化不大?仔細看!小人還是那個小人,可地球的氣象云圖不一樣了。新的圖展示的是高清東半球云圖,畫面從人類起源的非洲大陸逐漸過渡為華夏文明起源地,這也是6年來微信啟動頁面首次發生變化。
之前,微信啟動頁中選用的照片素材是NASA在全世界范圍公開的第一張完整的地球照片,名為“藍色彈珠”,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畫面中所顯示的是非洲大陸。
關于選用這張照片作為素材的原因,微信團隊透露稱:“非洲大陸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我們將非洲上空的云圖作為啟動頁的背景圖,也希望將‘起源’之意賦予啟動頁面。因為人類的出現,才有了溝通的存在和意義。”
為什么微信要在今天更換這個歡迎界面呢?
真相在這里:今天是我國風云四號衛星在軌交付的日子,新換的這個地球圖片正是這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A星拍攝的地球氣象云圖。
“此次展示‘風云四號’拍攝畫面,也是寓意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的歷史發展,旨在向億萬微信用戶展示華夏大地的河山風貌。”微信團隊說。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你會在微信啟動時,欣賞到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A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云圖。
![](/Files254/BeyondPic/2017-9/26/1121722436_15063464017811n.gif)
(風云四號動圖一)
據國防科工局介紹,風云四號A星衛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它的交付標志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了更新換代,對于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5+3+7+4”,秒懂風云四號有多牛?
風云四號A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云二號)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于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Files254/BeyondPic/2017-9/26/1121722436_15063464488831n.jpg)
(搭載風云四號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陳建力攝)
據國防科工局介紹,風云四號A星整星研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并跑”向“領跑”的跨越。它的非凡之處可以用“5+3+7+4”概括。
5個高:這顆衛星具備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高定位精度、高輻射精度、高光譜精度,可實時補償姿態、軌道、熱變形誤差,實時對星上數據進行處理。
填補了3項國際空白:實現了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干涉式高光譜大氣探測;全球首次輻射計、探測儀、閃電儀共平臺裝載,全天時工作;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驗證,首次425GHz頻段探測。
![](/Files254/BeyondPic/2017-9/26/1121722436_15063464930151n.gif)
(風云四號動圖二)
7項第一:取得了國內首次星上實時補償導航配準、首次高靈敏儀器多重微振動抑制和測量、首次高精度光譜定標與全譜段在軌輻射定標等7項第一。
4個探測儀器(有效載荷):衛星搭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天氣監測儀4臺遙感儀器。
其中,閃電成像儀首次實現了對亞洲、大洋洲區域的靜止軌道閃電持續觀測,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閃電進行探測,進而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
![](/Files254/BeyondPic/2017-9/26/1121722436_15063465733261n.gif)
(風云四號動圖三)
風云四號有什么用?
在軌測試期間,風云四號衛星對臺風、沙塵、暴雨強對流等災害天氣和藍藻水華、霾等環境生態問題進行了實時有針對性的應用監測,為2017年5月北方地區嚴重沙塵、6月的華北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續降水以及“苗柏”“南瑪都”臺風等的預警提供了有力支撐。
風云四號衛星正式“服役”后,將大幅度提高我國天氣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并廣泛應用于氣象、水利、農業、林業、環境、能源、航空和海洋等領域,特別是在服務我國軍民融合戰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風云四號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有望在2017年底具備試運行和服務能力,將為我國及亞太地區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Files254/BeyondPic/2017-9/26/1121722436_15063468422601n.jpg)
關于氣象衛星,你還應該知道這些
我國風云衛星家族已有40多年的榮耀歷史。
1969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1977年,風云一號衛星開始研制,拉開了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發展的帷幕。
經過近40多年發展,我國成功發射了4顆風云一號、 7顆風云二號、3顆風云三號衛星,形成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
極軌衛星圍繞南北極跨越赤道飛行,主要用于天氣預報、生態、環境監測以及氣候變化研究。
靜止衛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能對局部地區進行高頻次的觀測,對中尺度強對流天氣進行預報。 風云氣象衛星,為我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標世界一流,“風云”三分天下
隨著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的加劇,局部極端天氣愈加頻繁,世界各國都在提升氣象衛星的精確度和實時性上發力。
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現已形成與美國、歐洲氣象衛星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東半球的氣象預報主要靠我國的氣象衛星提供相關資料。
如今,我國風云系列衛星已經達到國外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被世界氣象組織(WMO)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為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風云衛星資料。
據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吳艷華介紹,到2025年,我國還將發射11顆風云氣象衛星。越來越多的“風云”衛士將加入觀測風雨溫濕,預警冰雪雷電的隊伍中,守望人間“冷暖”。(新華社記者白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