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告訴記者,在網絡公關作為一種不正當競爭的手段,被企業或個人在虛擬世界里廣泛采用的時候,任何不想坐以待斃的企業或個人,就必須花錢來投入這場網上“混戰”。他透露,他在從業期間,曾給另一家知名空調公司做過公關代理,而這家公司選擇“投網絡”,多少有點“逼上梁山”的意味。 “因為網上充滿了‘進攻派’,一夜之間你的負面信息就會鋪天蓋地。”他告訴記者,“你不主動出擊,對手就會瘋狂地對付你。”
“本來作為一個公共空間的網絡平臺,如今恐怕日益成為企業私益的角斗場。”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慨嘆道。
不正當的網絡公關行為,使網絡世界顯得烏煙瘴氣,真相越發撲朔迷離。劉軍認為,網絡公關如果一直這樣亂下去,早晚有一天會導致公眾對網絡產生信任危機,那時整個互聯網行業就將面臨危機。
如何監管網絡“灰公關”
受訪的法學專家和傳媒專家大多認為,規則缺失、監管真空和商道淡薄,催生了這朵“惡之花”。
劉軍認為,我國互聯網的發展非常之快,“相關司法從制訂到執行,都大大落后于網絡發展的需要。”他表示,“就算出了事,大多由工信部門出面調停,最多罰款了事,才讓一部分群體在網上無所顧忌。”
中國互聯網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近幾年來,網絡對現實生活的滲透超乎想象,而包括“網絡公關”在內的新生事物,尚未來得及進入法律規范的視野,處在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
凱迪網總編“牧沐”認為,應該制定《網絡法》來加強對網絡世界的規范。劉軍建議設立一個專業監管機構來加強對網絡世界的監管。胡彬則認為,以一定程度的實名制為基礎,以嚴苛的法律責任為界限,是規范網絡公關亂象的終極解決方案。
然而,部分受訪的互聯網從業者和網民卻擔心,若是為了規范網絡公關亂象而過度地引入公權力,網絡空間中最彌足珍貴的東西——自由,可能會因此受損。
姜奇平認為,網絡公關的問題根源在于它們處于灰色地帶、使用灰色手段來做灰色生意,政府需要做的,恰恰是明確它們的授權和地位,在保證其“信息透明,責任明晰”的前提下,為它們建立一套有效的游戲規則,在加大網絡行業整體自律的基礎上,將網絡公關從“暗箱”拉入“陽光”。
劉軍也認為,網絡“灰公關”在法律、行規和道德的空檔期,也許有所斬獲,但是幾年之后,隨著法律行規的日漸清晰、同類公司的逐步規范和公眾意識的日益跟進,這筆錢“一定不好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