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9年春節是特別的,3G在這個冬天綻放。同樣在這個春節,《通信產業報》和通信產業網記者借回鄉探親之機,兵分十幾路深入全國各地的城鎮、鄉村,探訪中國3G初生態。
按照市場規律,處于初啟階段的中國3G和全業務運營,理應在春節打響全面的市場爭奪戰。但是記者走訪中發現,由于重組之前運營商競爭結構失衡巨大的慣性,各地的“戰況”也呈現出巨大的冷熱不均。
陜西西安:不聞3G打鳴 但見天翼飄飄
【通信產業網訊】(記者 毛啟盈 發自陜西)2009年的春節在老家陜西度過,除了在火車上和臥室里體驗到了京城無法感受到的CDMA的快感外,再次重溫了2008年前往的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營業廳。
在2008年6月份,筆者在回老家陜西期間,對西安三大運營商的營業廳進行了走訪,對改成電信戶外廣告做過報道,尤其是中移動在奧運前夕的“三大怪狀”,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春節,筆者對運營商的感受和上次截然不同。
驚現在西安最繁華街頭鐘樓附近的“緊急通信”基站,雖然在美女如云的古城有礙觀瞻,但是它標志著這座古城通信服務的巨大進步。
天翼189確實在西安成了“氣候”
盡管3G牌照已經發放多日,但是,整個西安城繁華街區仍舊沒有一塊寫著“3G”字樣的廣告牌。盡管中移動“G3,引領3G生活”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北京營業廳大張旗鼓宣傳,但是,在陜西卻“猶抱琵琶半遮面”。(與中電信高高在上的189廣告相比,中移動恨不得鉆到地下!)
在西安最繁華地帶鐘樓營業廳,“G3,引領3G生活”這個牌子也沒有敢掛起來,而是靠在玻璃門背后不起眼的角落。營業廳的服務小姐告訴筆者:3G業務到今年6月份以后才能辦理!
而戶外廣告市場情況,和去年六月份看到的景象完全相反。主角由中移動變成了中國電信。廣告內容由原來的中移動的“神州行,我看行”變成了中國電信的“天翼189,開啟移動互聯網時代”,“我的E家”……
另外,在西安市南郊的華潤萬家等超市看到了“添翼迎春”的屏幕滾動廣告;在西安北郊的北關等小區看到了“天翼”的廣告牌。(中國聯通廣告擠出了店門,孤獨地在絕壁上顫抖。)
其實,在革命老區陜南的村鎮上也可以看到中國電信的“天翼”新標牌,(該鎮上目前還沒有一家商店有賣普通照相機電池的規模。)
據說南方城鎮更加火爆,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到底能增加多少用戶?
據說僅僅陜南老區1個萬余人小鎮的營業廳(門外就是賣豬娃,農藥,擺小攤的農民),大年三十還辦理開通了10多個天翼189用戶。這個數字雖然不能確定是否真實,但是電信“天翼”189確實在地方成了“氣候”!
筆者向來不看好中電信的高端路線,不過,對中電信進軍農村市場還是蠻看好的。即使“雷聲大,雨滴小”的尷尬局面發生了,中電信也賺足了人氣。
山西大同:3G那么遠融合那么近
【通信產業網訊】(記者 楊志杰 發自山西)李麗(化名)今年23歲,2006年進入山西移動大同分公司,與絕大多數營業廳的一線營業員相同,她是勞務工,當時的月薪只有600元。到2008年,李麗的工資漲到了900元,加上獎金福利等,年收入在15000元左右。“這一收入在大同地區并不算高,但作為移動的員工,還是很有競爭力的,”李麗說:“至少找一個收入穩定、工作穩定的對象不用愁。”在經濟欠發達的山西地區,穩定的工作意味著生活的幸福。
見到李麗的時候,北京已是春節,晉北卻依然寒冷。這類似3G在兩地的境遇,當移動的G3標識遍布北京城,天翼廣告隨處可見時,大同地區的街道上看不到絲毫3G時代來臨的跡象。記者也沒有找到電信的“天翼飛揚”,后來一位聯通的中層管理者對記者表示,在大同的一些地區,接手CDMA后的中國電信,目前依然在聯通的營業廳內辦公,預計最晚將于今年4月份獨立開設營業廳。這位人士同時表示,該地區聯通的3G業務還未在日常工作的規劃之列。自去年12月份,當地網通、聯通融合以來,融合工作表面上雖然完成,但深層次的融合遠遠沒有結束,或許只能說是剛剛開始。
移動與聯通在2G時代的競爭已經延續到3G時代
這位人士言語頗多無奈。據他透露,融合前,大同某片區內聯通的正式職工約為60人,原網通的正式職工達到了1200人;融合后,定崗定職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生,最為明顯的是,很多原聯通職工的工資降了近一半。“事實上,員工不是賺企業的錢,而是企業通過員工來賺錢。”這位人士抱怨道。
他的抱怨,記者在聯通營業廳得到了證實。相比于當地移動營業廳的窗明幾凈和節日氣氛,聯通營業廳內頗為冷清,營業員的服務態度也差了很多。當記者以為大同地區竟與3G絕緣時,記者在李麗工作的營業廳內終于看到了中國移動的G3海報。
說起“三不原則”還略顯生疏的李麗表示,關于TD的文件已經下放到了營業廳,他們接到的指示是,如果用戶來詢問,就告知“三不原則”,讓用戶等待。而自去年以來,她確實接待過幾個詢問TD的用戶。“經理說3G是今年工作的重點。”李麗說。
事實上,3G雖然遠,但全業務卻已近了。移動的營業廳內手機證券、手機報、彩鈴下載、飛信等業務宣傳標語極為醒目,營業廳同時也為用戶設立了電子化自助服務區,用戶可在營業廳終端上自如體驗移動的新業務,也可以自助辦理相關業務,并進行積分查詢。據李麗介紹,最受當地用戶歡迎的移動業務是飛信和手機報,其中手機報的種類已接近50種,很多手機報頗具當地特色,如新華手機報(山西版)等。記者從當地聯通營業廳了解到,當地聯通所提供的手機報種類也達到了30種左右。當地運營商手機報的競爭已趨于白熱化。
在記者詢問到是否有節日業務推出時,李麗迅即表示,針對春節長假,從1月份到2月28日,當地移動推出了“兩城一家”業務。當地用戶外出目的地在省內的只需2元、省外只需3元,外出就可以享受到與本地相同的通信資費。春節依然上班的李麗說:“數十種業務都須牢記于心,因為經常會有公司的人來檢查。
山西大同:“話吧”衰落的時代變奏
【通信產業網訊】(記者 孟祥初 發自山西)相比3G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大張旗鼓的宣傳之勢,在類似大同的二線城市,3G的進入還有些“不經意”,三大運營商重組后的整合工作剛剛完畢,3G類業務營銷的宣傳尚不“猛烈”。但對此前遍布全市的“話吧”行業,日益普及的移動通信業務可以說“斬殺”了“話吧”的生路。
“我開電話超市是2003年,除去各類費用,一個月凈賺2000元呢,現在幾乎沒什么利潤了。”在大同市火車站附近開“話吧”的王先生經歷了“話吧”由盛到衰的全過程。
一個新市場的興旺,必然伴隨著一些舊市場的衰敗,話吧的使命已經終結
2002年,信息產業部同意中國聯通、中國網通開展長途電話運營業務。一時間各家電信運營商的長途電話超市(俗稱“話吧”)紛紛在大同市安營扎寨,該行業在當時可謂“利潤豐厚”。而時至今日,不少“話吧”經營慘淡。春節期間,記者在市內多條路段看到,不少“話吧”貼出“整體轉讓”的條子,很多“話吧”開始主營手機配件,出租圖書、雜貨鋪等。“跟電信運營商簽訂了4年的協議,押金還在對方那里,沒辦法啊。“開了三年”話吧”的老張告訴記者,轉讓“話吧”很難實現,沒人愿意現在接手。
王先生告訴記者,“話吧”行業興起之初,電信運營商遵循與其他連鎖店鋪相同的經營模式,即幾百米內不允許開第二家店。然而由于存在于同一產業內的競爭,一段時期后,個別電信運營商便打破了這一“規矩”,各家電信運營商競爭加劇,市場爭奪的白熱化使”話吧”數量不斷膨脹,達到了超飽和狀態。在火車站附近,不足100米的距離,就有電信運營商的4個“話吧”,其中2個還緊鄰。此外,手機和小靈通的日益普及,伴隨著資費不斷下調,都對“話吧”形成了不小的沖擊。
一個新興市場的打開,必然伴隨著一些舊市場的衰敗。3G時代的““話吧””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